市场现状:退役潮催生千亿赛道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689万辆,且早期车辆正集中进入换电周期。据预测,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78万吨,2027年增至105万吨,2030年将飙升至2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
政策层面,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着力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如重庆市提出到2027年实现**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区县覆盖率达90%*的具体目标。
行业痛点:信息壁垒与价格乱象
信息不透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电池包内部电芯型号、品牌、容量、健康状态(SOH)等关键参数难以获取,导致无法准确评估电池剩余价值。
更为严峻的是,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量退役电池流入了非正规渠道。调研显示,非正规回收商的报价可比合规企业高出10%-15%,形成了 “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的行业怪象。
技术标准不统一使得电池包估价困难。缺乏统一评估标准,回收价格不尽合理,影响了回收企业利润空间和电池所有者回收意愿。
创新突破:数字化工具赋能行业透明化
面对行业痛点,中商锂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作为工信部认证的白名单企业,研发的锂电宝小程序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工具通过输入车辆型号即可一键查询电池包信息,结合行驶里程、生产年份、是否泡水火烧等多维度信息,实现智能估价,大幅提升了电池价值评估的透明度。
平台还整合了市场最新动态、招标公告等海量行业信息,覆盖退役动力电池、锂电回收、新能源车等全品类标的,为从业者提供精准的商机信息。
监管升级:白名单制度与新政前瞻
为规范行业发展,工信部建立了“白名单”制度。截至目前,已发布五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政策正在持续加码。据透露,到2027年底前,国务院可能对“白名单”企业施行市场许可制及积分管理等新政。这将进一步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推动市场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也提高了技术要求,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由85%提升至90%,新增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 等指标。
人才核心:IITC证书成行业通行证
在行业规范化进程中,专业人才缺口日益凸显。据估计,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从业人员不足需求量的10%。
在此背景下,IITC(工业和信息化人才评价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这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专业人才评价证书,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及岗位进阶的客观规律,从**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四个维度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持证者不仅能够独立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包回收业务,其所在企业还可申请成为白名单企业中商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授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技术前沿:回收效率大幅提升
在技术层面,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已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先进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以上,锂回收率达到91%以上。
江苏省作为产业先行地区,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研发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干法冶金、生物浸出技术,成功降低能耗30%以上。
重庆市在工作方案中明确,将加速突破废旧动力电池快速智能检测评估、智能化精细化拆解、有价元素精细化提取等关键技术。
未来展望:全产业链闭环与全球化布局
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向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发展。江苏省苏锡常地区通过 “常州造电池、无锡再生材料、苏州管回收”的分工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再生的高效闭环。
同时,行业正迎来产能结构性调整。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报告显示,先进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而落后企业仅能达到70%~80%,导致整体行业呈现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现象。
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法规的实施,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面临海外政策法规复杂、环保审批严苛等挑战,进入全球化竞争新阶段。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而中国无疑是其中最具潜力的市场。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只有紧跟政策趋势,掌握先进工具,获得IITC认证等专业资质,才能在动力电池回收这片新蓝海中占得先机。
随着监管日趋严格,持证上岗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获取IITC证书,不仅是个人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企业合规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是在这场千亿级市场争夺战中胜出的关键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