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国产智驾芯片”赛道上的“选手”,相比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有点“落寞”。
智能汽车的高级智驾标配是英伟达Orin芯片,而中低端智驾市场正在被地平线围剿,黑芝麻智能的身影却鲜见。
黑芝麻智能主要量产芯片A1000系列采用14nm进程,算力58TOPS,约为地平线征程6M一半,英伟达Ori-X的1/4。从目前黑芝麻智能披露的合作车并不多,基本售价在10-15万,主打“性价比“,诸如东风奕派 008、东风奕派新款 007、吉利星耀8、8E等。
正因如此,黑芝麻智能也在资本市场遭遇“冷遇”。2024年8月,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发行价为28港元,上市即遭到了破发,当日收盘价为17.38,跌掉约38%,截至发稿时股价仍低于发行价,为21.72港元,市值为139.15亿港元。
晚其两个月上市的地平线,目前市值已达1236.62亿。而黑芝麻智能市值仅约其九分之一。
汽车相对其他行业,对可靠性要求更高,供应链市场相对稳定,随着“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开始自研自驾芯片,黑芝麻智能在乘用车智驾市场逆袭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这一点,黑芝麻智能非常清楚。黑芝麻智能正在调转航向,押宝“无人物流小车”。黑芝麻智能的A1000系列芯片正与川远致行(德赛西威旗下)、新石器慧通、美团京东等无人物流小车项目应用。
日前,黑芝麻智能高调宣布与川行致远无人物流车合作,川行致远S6系列低速无人车采用 “主域控 + 副域控” 的双冗余方案,主域控选用英伟达 Orin X,副域控搭载黑芝麻 A1000 芯片。
无人物流车可以承接末端配送、园区物流、特殊环境配送等工作,正成为资本青睐的新兴市场,且当前无人物流车年出货量不足5万辆,远低于乘用车,在这个新兴市场,黑芝麻智能有“机会”么?
今年超130亿融资 10+企业竞争
无人物流小车市场已经涌现出十余家企业,也是“众神之战”。
这其中包括以无人物流车为主要业务的初创公司。诸如,2017年成立的行深智能,2018 年成立的初创企业新石器,2019年成立的白犀牛,2020年成立的智梭科技,2021年成立的九识智能。
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半年时间,无人物流车公司就获得超130亿元融资:其中新石器在今年2月和10月完成C+轮和D轮融资,金额超112亿元白犀牛在今年5月获得2亿元融资,九识智能也在今年4月和10月获得2次融资,融资额超14亿元。
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在跨行业进入无人物流车市场:毫米智行是脱离于长城成立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在2020年推出小魔驼系列无人驾驶车;佑驾创新成立于2014年,是做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企业,在今年发布了“小竹无人车”品牌;还有德赛西威,原本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和座舱域控制器为主要业务,在今年新成立了无人车公司“川行致远”,加入无人物流车市场。
互联网大厂也在布局无人物流车业务,京东物流早在 2016 年就开始研发智能配送车,目前已更新至第六代。阿里巴巴旗下菜鸟也推出 “小蛮驴” 无人配送车。
虽然玩家众多,但整个市场的放量缓慢,2024年整体交付量仅超5000台,在今年,以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交付量刚刚突破万辆的关口。一辆无人物流小车的价格仅10万左右,甚至低于10万元。
显然,这是个新兴市场,也将给智驾芯片企业提供新的“起跑线”。
能扭转在主战场的“被动地位”吗?
在乘用车国产辅助驾驶芯片市场,地平线已占先机。
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在智驾解决方案的营收达7.78 亿元,获得合作的车型定点数量(非量产交付,锁定合作意向车型项目数量)近 400 款,其中有深度绑定的大众系列车型,也不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车企。
比如新款理想L6根据智能驾驶能力分为两个版本,Pro版搭载地平线征程6M芯片,英伟达Orin单颗算力为128TOPS,支持高速导航、复杂车位停车等功能;Max版配备英伟达Ori- X芯片,单颗算力达256TOPS,实现更高性能智驾水平,两款车价格差价3万元。
而同期,黑芝麻智能营收约2.37 亿元,约为地平线三分之一,而定点合作车型尚未公布,从去年公布数据看,其宣称其芯片有40余款意向车型,距离地平线有相当大的差距。
黑芝麻智能将智驾方案定位于“低成本”“高性价比”方案,这因此给公司毛利率带来挑战。在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整体毛利率降至24.79%,较 2024 年同期的 50% 近乎腰斩,主要原因是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毛利率从 47.2% 降至 20.9%。
低价、高性价比,也导致黑芝麻智能合作车型并无爆款产品,市场检验的程度低,这会更难以打动其他车企。乘用车需要高可靠性,所以整体市场相对封闭。一旦车企验证了成熟芯片之后,很难更新到其他芯片。所以黑芝麻智能想在乘用车市场“翻身”将非常难。
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比地平线晚成立一年。黑芝麻智能创始人之一兼CEO为单记章,清华大学本硕毕业,曾任 OmniVision(豪威科技)研发部副总裁。
豪威主要是做CMOS 影像传感器业务,而在影像传感器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单记章,也将黑芝麻智能的产品优势,定位于以视觉为主导的自动驾驶与车规智能计算平台。
在乘用车智驾领域,随着智能驾驶能力要求的提升,硬件、软件以及生态都成为车企考量的关键,算力不足、生态链偏弱,成为黑芝麻智能抢占市场的短板。
无人物流小车,一般应用于低速配送、园区物流、仓内搬运,速度在15-40km/时,在场景上速度可控、行驶环境相对封闭或半封闭,这极大降低了感知与决策的复杂度,相当于“降维市场”。
与此同时,黑芝麻智能在乘用车自动驾驶市场积累的视觉感知和算力能力,以及车规级的芯片标准能力,也可以与之匹配。
这或许会让一度在“自动驾驶主战场”感到被动与压力的“黑芝麻智能”拥有新机会。
研发投入占营收两倍 却仍低于地平线1/3
和地平线一样,黑芝麻智能也不得不all in 研发。
目前,黑芝麻在产品线上以“华山(Huashan)”与“武当(Wudang)跨域计算”系列为代表。华山系列聚焦辅助驾驶与感知, A1000 系列就是华山系列芯片,是已经量产的智驾芯片,尚未大规模量产的是 C1200系列和 A2000 系列。
武当系列芯片C1200 系列,是黑芝麻打造的能够满足CMS(电子后视镜)系统、行泊一体、整车计算、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大灯、舱内感知系统等跨域计算场景的芯片,采用7nm制程,在2023年首次发布后,正在与车企进行验证,尚未公布已量产车型。
下一代辅助驾驶方案A2000 系列芯片目前正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目标可全面支持城市 NOA 全场景应用,并可扩展至 L4 和 L3 级场景。
新产品的引入将给黑芝麻带来更大的研发投入。黑芝麻智能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且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已超2倍。
黑芝麻智能上半年实现营收 2.53 亿元,同比增长 40.4%,其中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 2.37 亿元,占营收比重约93.7%;智能影像解决方案营收 0.16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 6.3%。期内净亏损达7.62 亿元,而 2024 年同期为盈利 11.05 亿元,同比下滑 169.01%。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研发开支 6.18 亿元,是营收的两倍以上。而地平线在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23亿元,约为黑芝麻智能的4倍。
更低的研发投入难以带来更震撼的产品。而黑芝麻智能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黑芝麻是否能把早期落地的项目,变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线与服务体系,能否在合作中深度绑定客户并形成长期数据闭环,以及能否在保持短期商业化速度的同时,继续砥砺其在高端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