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 2030 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向“人-车-路-云”要素的全面连接与深度协同演进,智能网联汽车将支撑从基础安全监控、远程诊断维护、智能座舱交互,到高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及跨域协同决策的全场景应用。在此背景下,网联技术将面临“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靠传输、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
一是汽车产品生命周期长达 10-15 年,要求网络连接必须具备长周期持续可用特性,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车端通信能力与基础设施不匹配。
二是驾驶自动化等高级应用场景对网络时延、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需要网络实现“可靠稳定”传输,而非传统“尽力而为”的网络服务。
三是汽车网联化应用的全面渗透,推动网络提供全域覆盖、无缝连接的通信能力,支持从城市道路到偏远地区、从日常通勤到应急救援的全场景应用;此外,为了降低车端计算压力,海量计算任务将从车端部分卸载,需要构建端-边-云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通过“算网融合”技术,将算力像网络一样按需、弹性地调度给车辆,支撑智能化决策。最后,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网络必须具备高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据传输安全与系统运行可靠。
从发展模式来看,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迭代发展周期相类似,服务于车辆的网联通信技术发展也同样遵循“布局一代、应用一代”的内在规律;与此同时,汽车网联通信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常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例如5G 在车端的应用普及相比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汽车网联通信技术应采取分阶段、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对于5G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LTE-V2X 直连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算力基础设施等已具备商用基础的成熟技术方向,需要通信与汽车行业深度协同,共同推动其规模化部署与应用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对于 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NR-V2X 直连通信网络等处于早期验证阶段的前沿新技术,需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开展充分的技术验证与应用试验,重点探索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可行性、性能边界与潜在优化方案,并同步推进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商业模式的探索,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成熟技术应用”与“前沿技术探索”双轮驱动,实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下半场打好坚实基础。
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于网络“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靠传输、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需要系统性结合多种通信网络、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泛在接入、能力协同、安全可信”的智能网联汽车立体化网络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按需服务的稳定可靠连接与计算能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该体系能够打破单车智能的局限,通过超视距感知、协同决策和全局调度,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驾驶的安全与效率;同时,还将催生出丰富的商业模式,如数据服务、高精度地图更新、车辆保险创新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在连接、计算和安全三大方向上协同发力,制定如下发展目标:
构建泛在接入、多网联动的连接能力
通过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C-V2X 直连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络协同组网,支持车辆网络连接的泛在接入;由高速光网络承载路侧基础设施数据传输以获取车辆以外来源的数据。在车端渗透上,乘用车新车 5G 渗透率达 95%,LTE-V2X 直连通信渗透率达30%,中高端车型卫星通信搭载率提升,提升车端多网络接入能力。
在网络覆盖上,城市区域道路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LTE-V2X直连通信融合组网覆盖率达 98%以上,卫星通信实现全球覆盖,形成“天地”无缝衔接的立体网络覆盖,保障车辆获得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在网络性能上,5G/5G-A 网络支持单向端到端50ms@99%、100ms@99%传输性能,LTE-V2X 直连通信网络平均时延低于30ms,车载卫星通信实现近百 Kbps 传输速率,由不同网络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可靠性达到 99.999%,保障数据高效可靠传输。
注:100ms@99%和 50ms@99%指端到端时延低于100ms 或50ms 的百分比。
打造端边云一体的算力资源底座
算力基础设施形成“端-边-云”分级部署、能力协同的体系,支持计算资源与网络传输能力深度融合。路侧计算设备的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新建路侧计算设备的算力纳管率不少于90%。电信运营商边缘云升级改造,具备智算能力的边缘云不少于90%。建立相对成熟的端边云协同计算体系,实现端算力之间,以及端边云算力之间的资源共享及按需调度,为车辆提供即取即用、精准匹配的算力服
建立全链路、主动式的纵深安全防御体系
构建覆盖“端-管-云”全链路,融合人工智能、密码技术和跨行业信任机制的纵深防御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网络安全防护,实现网络异常行为检测、应急响应与联动处置等全链条自动化、智能化能力;形成车联网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架构,基于零信任架构实现跨平台跨应用互信互认;商用密码算法占比逐步扩大,密码技术全面保护车路云安全,从而确保网络通信和数据资产的安全保障数据和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