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芳表示:“我们正在制定电池术语和分类的国家标准,明确固态电池的相关术语、分类、编码等基础内容,将电池分为液态、固液混合、全固态三大类。”
王芳表示,行业要统一术语、明确定义,未来“半固态电池”将统一命名为“固液混合电池”。
据了解,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电解质状态,液态电池是当前主流,固液混合是过渡方案,固态电池是未来核心发展方向。
从特点来看,液态电池(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为液态(电解液),搭配隔膜防止正负极短路。优点有技术成熟、量产成本低,是目前电动车的主流选择。但缺点是能量密度上限较低,低温性能一般,存在漏液、热失控风险。
固液混合电池(之前也叫半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是“液态电解液+固态电解质”的混合体系,或用凝胶电解质替代纯液态。可兼顾安全性(比液态更稳)和成本(比全固态更低),技术难度适中。能量密度比传统液态电池提升30%-50%,是当前车企布局的过渡型高端方案。
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全固态材料(如硫化物、氧化物),无需液态电解液和隔膜。能量密度极高,可达液态电池的2倍以上,无漏液风险,热稳定性极强。目前面临量产难题,固态电解质导电性、界面兼容性待突破,成本较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王芳
目前,全固态电池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技术和成本难题亟待攻克。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示范性装车,2030年后才开始大规模量产。半固态电池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方案,正从小批量应用快速走向市场化。
不过,由于此前行业对固态电池没有明确的定义,厂商之间存在分歧:半固态电池到底算不算固态电池?液体含量的标准是多少?准固态电池又是什么?
目前已经有固液混合电池产品量产装车,但企业在宣传中的描述却是“固态电池”。
2022年1月,东风-赣锋高比能固态电池车首批50辆在江西省新余市完成交付。当时的宣传内容包括:“东风汽车首次推出固态电池汽车”“全球首个固态电池车示范运营项目”等,这款由赣锋锂业生产的电池,实际上是固液混合电池。
2024年4月,上汽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智己汽车正式推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并首搭智己全新轿车智己L6。
智己汽车称其为“业内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超快充固态电池首次量产上车”,引发行业热议。不过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方面坦言,这款产品属于半固态电池。
记者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看到,东驰能源在宣传手册上写的是“准固态三元锂电池”“穿越机高倍率锂电池”,展览的部分电池产品上写的都是“固态三元电池”。
今年6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
按照标准的规定,被测样品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无液体渗出)定性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通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的失重率<1%的定量检测(失重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样品失去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则判定为全固态电池。
业内人士表示,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将规范电池的技术分类和命名,帮助企业和终端用户准确识别产品及特性,从而遏制借固态电池概念炒作的风气,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硅碳之家
来源:官方媒体等网络公开信息
在新能源产业向高效、安全、长续航迭代的关键期,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加速迈向产业化落地的前夜。当前全球赛道上,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多元技术路线,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2026 年对于固态电池而言,是从技术研发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机遇已然显现。
由硅碳之家主办的“2026安徽第二届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讨会”将于3月20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大会以“聚势赋能 创新驱动”为主题,会议重点聚焦固态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界面工程、智能制造及产业化进展等热点议题,分享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选择与最新产业化动态,探讨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实质性对接交流提供平台和合作契机,开展产、学、研合作,助推固态电池产业商业化发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