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沈阳已入冬,但在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内,往年供暖季常见的白色蒸汽却不见踪影。这座年产数十万台发动机的庞大工厂,悄然开启了一场地热供暖革命——28口地热井犹如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源源不断的热能输送到现代化工厂的每个角落。
华晨宝马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项目
11月1日,沈阳全面启动供暖,位于经开区内的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迎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供暖季——厂区内不见锅炉房冒出的白烟,也没有燃气锅炉的轰鸣声。这一切得益于10月31日正式投运的地热能项目,28口深入地下2900米的地热井,正通过“取热不取水”的创新技术,为约58万平方米的园区输送稳定热能。
该项目产生的热量主要用于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的建筑采暖和生活热水供应,实现了绿色能源在工业领域的真正落地,每年预计能减少18,000吨碳排放,相当于一辆汽车绕地球赤道行驶3000圈的排放量。对宝马而言,这不仅是动力总成工厂的零碳供暖,更是持续推进铁西及里达工厂地热能应用的关键一步。
宝马集团人力资源和员工关系董事霍思玫女士在投运仪式上表示:“这一项目充分体现了我们融合责任与创新的整体方法。我们深感自豪能够在中国发挥引领作用。”
技术突破,只取热不取水的智慧
“你可以将我们的技术理解为,将一根吸管插入一杯热饮料,你只是通过吸管壁感受热量,并没有喝到饮料本身。”项目工程师用通俗比喻解释着“取热不取水”的原理。
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是宝马生产网络中首家实现100%非化石能源供热的工厂。其核心技术是同轴套管换热器,通过地下岩层进行热交换的“井下换热技术”。 一根长达2900米的特殊管道被植入地下,将冷水送入地底,通过岩层自身的热量加热后,再将热水循环至地面。整个过程是一个完全的闭式循环,地下流体不与外界接触,完美保护了本地水文环境。
为何要钻到2900米深处?这源于一场精确的经济与技术测算。项目团队联合高校技术团队,通过大量地质分析、换热形式模拟和模型优化,发现2900米是最具经济性的深度。“打得太浅,地温低、取热量小、需要钻孔数量多;打得太深,钻孔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负责人指出,这一深度能平衡投资成本与取热效率,实现地热利用的最佳效果。
与传统取水方式相比,这种技术避免了地层压力扰动、回灌困难导致的地热资源破坏,以及温度改变可能引发的地热生化环境变化。
攻克“深不可测”的难题
然而,向大地索取能量,并非易事。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团队先打了一口2500米的测试井,通过详细的地质与换热测试,才证实了地热资源在沈阳的应用有效性。钻井过程也充满变数,即便是在间隔仅40米的两口井之间,地下的地质结构也可能天差地别。
“我们本以为有了完美的规划可以顺利推进,但‘深不可测’的地质带来了重重困难。”项目一位工程师回忆道,“钻一口2900米的井,最快的纪录是50天,而最慢的一口,我们整整钻了近200天。”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必须随着钻头反馈的实时地质情况而动态调整,整个建设团队是在与极大的不确定性博弈。
此外,长达数千米的换热内管,在深地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国内尚无相关标准可循,项目团队不得不创新性地开展内管受力实验和优化设计,确保这套“超级地暖”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循环经济,从能源到水资源的全面可持续
地热项目只是宝马可持续战略的冰山一角。在宝马的铁西工厂、大东工厂和里达厂区,工业废水已实现100%循环再利用,自来水使用量降为零。2024年,宝马单车用水量降至1.57立方米/台,再生水使用量达40万立方米/年,相当于超过200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
宝马的循环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从创新应用中深层地热能、跨界合作开发风电,到探索氢能商业化应用,再到全价值链推广可再生能源电力,宝马集团走出了一条“技术领先、模式创新、全链协同”的能源转型之路。
已经用上地热能供暖的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正是宝马“新世代”车型的电池生产地。此次能源转型代表着宝马将从源头降低产品碳足迹,为消费者带来更负责任的纯电出行体验。
随着北方工业城市清洁供暖需求日益迫切,宝马的地热项目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本。未来,宝马将继续推进铁西及里达工厂的地热能应用,进一步拓展中深层地热能在工业领域的研发价值。(刘爱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