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百度与狮桥联手打造的DeepWay,算是重卡新势力里的“敢闯派”。
累计销量刚过6300辆,就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冲击上市,立志拿下新势力港股第一股。
背靠百度的技术背书,它手握自研三电系统这张王牌,却要面对行业价格战、巨头围剿的残酷现实,这门靠技术续命的生意,真能走得通?
高增与巨亏,上市赌一把?
成立不到五年的DeepWay,增长速度确实亮眼。2023年卖了509辆,2024年直接冲到3002辆,2025年上半年又交付2873辆,累计销量6384辆。
营收更是跟着飞涨,2023年4.25亿元,2024年暴涨362.5%到19.61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增97.6%至14.97亿元,妥妥的“J型增长”曲线。
但翻到利润页,画风瞬间反转。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计亏损超17亿元,2024年单年亏损就达6.75亿元。
最揪心的是毛利率,2023年才0.4%,2024年0.5%,就算2025年上半年涨到2.9%,也远低于传统重卡10%-15%的水平,销售成本占比高达97.1%。
我跟你讲,这背后全是现实压力。一方面行业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400度车型从70万元直接腰斩到45万元左右,DeepWay的定价卡在47万-70万元,根本没多少溢价空间。
另一方面,公司还面临“两头集中”的难题,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50.7%收入,第一大客户占比近四分之一;供应商更夸张,前五大占了92.3%采购额,第一大供应商就占六成以上。
更关键的是,DeepWay自己不造车,靠江淮、山东雷驰代工,核心智能驾驶技术还要给百度Apollo付授权费,这两项直接推高了成本。
现在新能源重卡市场马太效应凸显,2025年1-10月,徐工、三一、解放等前五强市占率超70%,DeepWay这样的新势力,想从巨头嘴里抢食太难了。
出海寻路,技术能否变现?
从另一个角度看,DeepWay也在拼尽全力破局。
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出海”,7月刚在新西兰完成首批车辆交付,11月又在马来西亚举办上市发布会,还和宁德时代达成深度合作,右舵车型已经适配海外场景。
公司目标很明确,到2030年让海外收入占比超60%,这是要在国际市场找增量。
技术上,DeepWay也有自己的杀手锏。三电系统坚持自研,占整车成本60%以上的核心部件自己把控,旗下星途、星辰二代车型冬季续航衰减只有20%,远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
智能驾驶方面,自研的“天玑”矩阵能覆盖辅助驾驶、编队运输等场景,新西兰车型还能选配智能编队系统,适配当地货运需求。
但商用车市场的逻辑很实在,车队老板不看“科技故事”,只算TCO(全生命周期成本)。DeepWay的车型虽然比传统燃油卡全生命周期成本低18.7%,但在价格战面前,这点优势不够突出。
而且自动驾驶短期内难变现,乘用车用户愿意为L2+买单,卡车客户却觉得“司机还得坐着,成本没降”,智能功能顶多是锦上添花。
现在行业格局已经基本定型,2025年10月,徐工、三一单月销量都超3000辆,TOP7企业累计销量全破1万辆,而DeepWay全年目标才6000辆,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传统巨头有钱有技术有口碑,新势力想突围,只能在细分场景和海外市场找机会。
结语
新能源重卡的风口是真的,但新势力的门槛也是真的高。DeepWay上市融资是求生,出海拓展是求存,自研技术是求胜。
可商用车市场不相信眼泪,要么把成本压到更低,要么把技术变现能力拉满,要么在海外杀出一片天。
说到底,资本市场看的是未来,客户认的是实在,DeepWay能不能成为“破局者”,不是靠招股书的故事,而是靠一辆辆卡车跑出来的业绩。
新势力想颠覆传统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在“生产资料”的赛道上,靠谱永远比酷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