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BA 制造中,无论是 ICT(在线测试)、FCT(功能测试)、老化测试还是量产稳定性验证,测试点设计都是决定可测性与可维修性的关键环节。
但许多研发团队常常忽略测试点的重要性,导致量产阶段出现各种痛点:
测试点不足,看似是一个“小设计问题”,
本质上却是影响整条生产链的“大隐患”。
一、测试点设计不足,会造成哪些严重问题?
1. ICT 无法检测 → 无法发现早期不良
缺少测试点 = 无法测通断 / 电压 / 阻抗/ 短路。
导致不良进入下一工序甚至流到客户。
2. 针床接触不良,测试不稳定
测试点太小、太少、位置不对,都会导致:
3. FCT 功能无法完整跑通
关键信号没有测试点 → 工程师只能“猜问题”。
4. 返修困难,定位缓慢
没有测试点,维修工程师只能量元件脚,效率低下。
5. 大批量生产效率降低
测试时间从几秒变几十秒,
甚至要人工辅助,成本飙升。
测试点不足是影响工厂良率与交期的头号“隐形炸弹”。
你的产品测试不稳定、ICT 接触不良、FCT 无法跑通?有没有想过让恒天翊帮你优化测试点设计?
恒天翊拥有 DFT(可测试性设计)工程团队 + ICT/FCT治具经验 + 测试可行性评估体系,
可在设计阶段就帮客户优化测试点布局,让量产更顺畅、良率更稳定。
二、为什么测试点会设计不足?根因其实很典型
1. 研发忽略 DFT 规则
产品能跑,不代表能测。
2. 过度追求小型化导致缺少测试点空间
板子越小,越容易牺牲测试点。
3. 误认为“SMD 焊盘就是测试点”
但 ICT 需要的是可扎点,而不是锡膏焊盘。
4. 未考虑针床可达性
针床无法垂直接触 → 测试失败。
5. 信号未引出测试节点
特别在高密度、BGA、QFN 封装中更常见。
三、如何优化测试点设计?六大方法让设计一次到位
方法1:测试点必须独立设计(不可共用焊盘)
测试点标准:
独立测试点能保证接触稳定、测试准确。
方法2:遵循 DFT(Designfor Test)规范
常见规则包括:
DFT 是研发必须执行的铁律。
方法3:预留足够测试点数量(推荐参数)
类型 |
最少测试点 |
电源类 |
每路必须独立测试 |
地线 |
至少 2–4 个 |
MCUIO |
关键 IO 必须引出 |
通讯接口 |
每条 TX/RX 必须检测 |
模拟信号 |
每路输出必测 |
大电流区域 |
必须加检测点 |
测试点越完整,测试越快速、越准确。
方法4:测试点位置必须可扎针、可触达
常见要求:
测试点要能“站得住”和“扎得准”。
方法5:为 ICT/FCT 提前考虑治具结构
包括:
设计测试点 = 同时设计治具。
方法6:关键信号必须引出测试回路
尤其是:
否则调试、测试都会非常痛苦。
想让测试点更合理、治具更稳定、测试更高效?恒天翊能做到吗?
当然能。
恒天翊通过 DFT 工程评审 + 自动测试点检查 + 治具设计协同,
让产品在设计阶段就把测试点布好,避免量产阶段返工、改板、延误交期。
四、如何判断你的测试点设计是否达标?(对照一下)
✔ ICT 测试覆盖率 ≥ 90%
✔ FCT 一次通过率稳定
✔ 没有“难测、不可测、需人工辅助”的异常点
✔ 没有因接触不良导致的 FLOATING FAIL
✔ 维修人员能快速定位故障
满足以上条件 → 测试点设计合格。
五、结语:测试点设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好”
测试点不足,不仅拖慢测试,还会严重影响良率与交期。
优秀的 PCBA 设计,一定是“可制造 + 可测试 + 可维修”的统一体。
恒天翊用丰富实战经验证明:
测试点设计越充分,产品品质越稳定,工厂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