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顺德,一家看似普通的电器厂——凯盈电器,悄悄走过了十几年的创业路。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藏着中国制造业最真实的韧性。
创始人老张原是国营厂的技术员。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带着三个徒弟租下800平旧厂房。起步时什么单都接——代加工电水壶、维修生产线,甚至帮邻居修洗衣机。有员工抱怨:“我们什么时候能做自己的产品?”老张总是那句话:“先活下来,再想怎么活得好。”
转机出现在2012年。有客户急需一批耐高温电热管,大厂嫌量小不愿接。老张带着团队三天没合眼,硬是攻克工艺难题。这批订单不仅让公司熬过难关,更让他们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
真正让凯盈蜕变的,是2016年痛定思痛的转型。当时代加工利润越压越低,老张毅然砍掉三成低端订单,投入研发自主温控系统。研发烧钱最狠时,财务总监急得直拍桌:“下月工资都成问题!”但老张抵押了自家房子:“不做自己的东西,永远替人打工。”
如今,凯盈的精密温控组件已进入多家头部家电品牌供应链,去年营收突破1.5亿。车间里挂着老张手写的标语:“慢一点,但深一度”。这或许就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缩影——没有风口浪尖的瞩目,却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在产业链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看着新落成的研发中心,老张常对年轻工程师说:“我们这样的小厂,就像电器里的温控器——不必最耀眼,但必须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