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的舞台上,聚光灯下迎来了一位新玩家——启境。作为华为乾崑与启境团队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启境的登场,背后是广汽集团的资本加持,以及双方对“绝不妥协”造车理念的执着。
圈子里早有风声,广汽与华为的这次联手要“玩点不一样的”。回溯到2024年11月30日,双方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时,外界还在猜测是延续“华为Inside”的轻资产模式,还是走向更深度的绑定。直到2025年3月华望汽车技术公司成立,6月高层会晤敲定细节,9月品牌官宣,这条合作线才逐渐清晰:不是谁依附谁,而是用组织架构的深度融合,破解“制造优势”与“智能能力”两张皮的行业难题。有意思的是,“启境”这个名字还是任正非亲自敲定的,既含“开启新境界”的期许,也暗合年轻用户对科技探索的向往,这种顶层设计的用心,已经埋下了差异化的伏笔。
启境的诞生,绝非偶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台上侃侃而谈,用“一启入境,共赴美好”定义这场合作。他的话里透着战略的深思:华为乾崑要将智能融入每一辆车,而启境,正是其“境”系列的开篇之作。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又一次落子,更是其对高端市场的一次精准卡位。靳玉志强调的“六边形战士车型”——美的出色、驾的热爱、智的自在,听起来像是一句口号,但细品之下,却是对当前智能电动车市场同质化竞争的一次正面回应。太多品牌沉迷于参数内卷,却忽略了用户真正的需求:一辆车,不该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应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
启境品牌CEO刘嘉铭的发言,则透露出更多内幕。他坦言,合作初期,双方团队因视角差异,没少在会议上“碰撞”。华为的技术基因与启境的市场洞察,一度在造型工程、智能交互、底盘调校等细节上各执己见。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分歧没有演变成内耗,反而成了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的催化剂。据内部人士透露,双方通过高频次的联合工作坊,将分歧点转化为创新机会——比如在智能座舱设计中,华为强调技术领先性,而启境更关注交互的直觉性,最终形成了互补的方案。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共识,让资源整合达到了“1+1>2”的效果。刘嘉铭说,这是“认知互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精英团队的化学反应,为产品注入了难得的灵魂。
当下内卷的汽车,年轻用户买的不是一堆硬件,而是“懂我的出行伙伴”。启境的鸿蒙座舱HarmonySpace5就精准踩在了这个点上:口语化控车成功率达85%,意味着你说“有点冷”,系统会自动调低温度而不是追问“请重复指令”;43扬声器组成的7.5.10声学系统,配合主动降噪技术营造的图书馆级静音,让通勤路变成移动音乐厅;16.1英寸3K大屏加上AI画质增强,哪怕是普通视频也能呈现接近4K的效果。更妙的是百万像素智慧车灯,能在车外投出100英寸彩色画面,露营时的电影之夜,或许只需要停下车打开车灯就行。这些体验的背后,是华为MoLA混合大模型架构的支撑,也是双方合署办公、共同决策的成果——没有技术方与制造方的相互妥协,就不会有这种“软硬件浑然一体”的质感。
启境CEO刘嘉铭
车型规划上,启境显得既务实又野心勃勃。官方信息显示,品牌将在2026年推出两款新车,首款车型预计于2026年年中上市。目前,被业内称为“华系最美猎装轿跑”的车型已完成极端高温环境测试和设计定型,预计在明年6月正式交付。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猎装轿跑的定位,本身就瞄准了年轻高端群体对个性与性能的双重需求。而从刘嘉铭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启境对“美”的执着——不只是造型的惊艳,更是工程与美学的平衡。华为乾崑的全栈智能方案,将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应用全面赋能,这意味着,启境的车型不会只是“智能功能的搬运工”,而是深度集成华为在计算平台、传感技术、云服务等方面的积累。举个例子,乾崑的智能驾驶系统,可能通过多模态融合感知,实现更自然的交互逻辑,但这需要以官方后续发布为准。
从行业视角看,启境的亮相,折射出智能汽车生态的演进趋势。华为乾崑的“All in”姿态,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模式创新——它不再满足于供应商角色,而是通过共创品牌,深度参与定义产品。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合资或代工,更强调资源的柔性整合。广汽集团的背书,则提供了制造与供应链的稳定性。可以说,启境是华为乾崑在智能汽车“下半场”的一次关键落子:上半场拼的是电动化渗透,下半场较量的将是智能化体验与品牌忠诚度。
未来,启境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已是红海,特斯拉、蔚来、理想等玩家早已占位;另一方面,华为的技术光环与启境的用户洞察,若能真正转化为产品力,或许能开辟一片蓝海。靳玉志提到的“突破用户期待”,不是空话——从现场流露的设计草图看,车型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隐约透出对传统豪华定义的颠覆。但最终,市场会用销量投票。启境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技术的先进性,更是品牌的温度。
最后再聊一点,很多人关心,2026年年中上市的启境,能在高手如林的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吗?答案藏在它的合作模式里。不同于有些合作中“你出技术我出壳”的松散关系,启境全面导入了华为IPD体系,从产品定义到质量验证,双方团队深度嵌入。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研发周期缩短30%,用户需求能更快转化为产品功能;质量管控更严格,因为华为的品控标准直接贯穿了整车制造环节。刘嘉铭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市场上能把猎装造型的动感和L3级智能的安心结合得这么好的产品,目前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正是启境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