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消息,特斯拉正以每月10家的速度,对中国企业客户批量发起诉讼,过去四个月已有30余家企业收到法院传票,涉案金额从7000元至15000元不等,纠纷核心均指向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退还问题。
头部MCN机构无忧传媒的遭遇颇具代表性。2022年,该公司以企业名义购入一辆特斯拉,车企代为垫付了7761元国家补贴,合同约定车辆需在两年内行驶满2万公里才能满足补贴申领条件。因车辆未达标导致补贴无法核销,特斯拉未进行正式沟通便直接起诉,该案原定于11月24日开庭审理,最终以无忧传媒11月17日全额打款、特斯拉撤诉告终。
这场纠纷并非个例。从深圳到嘉兴再到上海,涉案企业遍布多省市,涵盖建筑、制造等多个领域。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收到传票时倍感错愕——购车时未留意几十页合同中的里程条款,直到被起诉才知晓需退还补贴,部分企业虽收到过特斯拉“里程不足请多行驶”的短信或屏幕通知函,但未接到任何正式协商沟通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企业透露曾在庭前调解中与特斯拉协商降低了退还金额,侧面反映纠纷存在协商空间。
从法律层面看,特斯拉的诉求确有依据。根据2018年财政部等四部委文件,非私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需两年内累计行驶满2万公里方可申领全额补贴,车企垫付后若未达标需自行承担损失,相关法院判例也支持了类似诉求 。但“合法”能否等同于“合理”,成为争议焦点。企业用车多以员工通勤、客户接送为主,鲜有长途出行,两年2万公里相当于日均30余公里,对中小规模企业而言难度不小。
对比国内车企的做法,差异尤为明显。比亚迪、蔚来等品牌面对类似情况,往往会提前审核企业用车需求、签订补充协议或协商分期补缴,更注重长期合作关系维护。而特斯拉作为补贴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一边宣传直营售后“高效透明”,一边对几千元的纠纷跳过协商环节直接起诉,服务态度与宣传口号形成鲜明反差 。
这并非特斯拉首次追讨补贴,2022年就曾向企业用户发出补缴通知,只是未引发广泛关注。如今新能源补贴时代落幕,2019-2022年车企扎堆垫付补贴的“后遗症”集中爆发,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与技术双驱动”,消费者也更趋理性 。特斯拉的“硬刚”操作虽能追回短期损失,却可能透支企业用户的信任——多数被起诉企业选择和解,并非认可这种方式,而是不愿为小额纠纷耗费时间成本。
国家推出新能源补贴的初衷,是实现产业发展与用户受益的双赢。当行业越来越规范,单纯依靠法律条款维护权益,忽视用户体验与沟通温度,未必是长久之计。这场风波也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签订合同前务必细化审核条款,即便面对知名企业,也需警惕隐藏的履约风险。
有人认为特斯拉按规办事无可厚非,追讨补贴是正当权利;也有人质疑其“店大欺客”,缺乏大企业应有的包容度。你如何看待特斯拉的批量起诉行为?法律与情理之间该如何平衡?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