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进电动车门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销售员热情推荐的都是雅迪锐界、爱玛马赫S1、台铃王者Pro这类造型犀利的大功率电摩,而符合新国标、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却被冷落在角落。这种反差背后,其实是行业一场静悄悄的“赛道切换”。
经销商老李算过一笔账:新国标车每辆利润仅200多元,而中高端电摩利润高达600-1500元,相当于卖一台电摩抵得上三台新标车。更现实的是,旧国标车库存尚未清完,厂家若此时大力推广新国标车,会冲击自身清库存节奏。这导致市场上新国标车难觅踪影,甚至出现门店暂歇业避风头的现象。
新国标车限速25km/h、电机功率400W的设计,被不少消费者吐槽“又慢又贵”。有商家直言:“解除限速后能跑60km/h的旧国标车更好卖”。而电摩最高时速可达90km/h,续航突破300公里,不仅能满足跨区通勤,还能应对外卖骑手日均百公里的高强度使用。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很直接——周末门店里,顾客问得最多的是“这车能跑多远?爬坡行不行?”
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放开摩托车路权,摩托车驾照报考年龄上限放宽至70岁,为电摩普及扫清了障碍。同时,头部品牌正通过技术升级抢占高端市场:雅迪推出钠电池技术实现15分钟快充,九号电摩时速冲上120km/h。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更让电动两轮车从“代步工具”转向“智能出行终端”。
这场电摩狂潮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电动两轮车行业正告别“一刀切”的低价竞争,转向基于场景的细分市场。未来,新国标车可能主打短途代步的安全基盘,而电摩将承载性能与智能化的突破。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权最终在于需求:要的是“够用就好”的合规,还是“一步到位”的体验?这场沉默的赛道切换,答案早已写在门店的展台布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