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我的,都会深深感动观众丨对话《生万物》编剧王贺
创始人
2025-08-24 23:34:00
0


文|李蛋‍‍‍‍‍‍‍‍‍‍‍

回望今夏的国剧市场,《生万物》无疑是现象级的存在。

不依赖宏大制作的特效奇观,也不靠流量话题博取眼球,却自开播以来,就引发了全民追剧的热潮。不仅年轻观众沉浸在宁绣绣与封大脚的爱情与生活里,许多父母辈也被剧中厚重的土地情怀唤起了记忆,而祖辈们在追剧时,甚至会不自觉讲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于是,一个难得的景象因《生万物》诞生了:一家三代人围坐在一块儿看剧,屏幕里的人物悲喜,跨越年龄与代际的隔阂,成为当下最为特殊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样的画面也让编剧王贺深受触动,她坦言:“这部剧我写了三年多,改了八稿,现在能看到大家因剧而同喜同悲,这对我来说,比任何收视数据都更动人。我特别杜绝自己去写那种狗血情节,因为这部剧讲的是人和土地的感情,讲的是平凡人身上的真情实感。只有这些东西,才能抵消大时代的沉重和磨难。

在“长短横竖”都集体追求快节奏的爽感和跌宕的情节设计时,《生万物》选择用长达数集的笔墨去描摹村庄的肌理、角色的生长,以及情感的发端,选择用最柔软但不失锋利的笔触去描绘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沙粒。

也正是这种不急不躁的节奏,让观众一步步走进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宁绣绣的自尊与坚韧、封大脚的淳厚与笨拙、费家的荣耀与执念……这些人物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那个时代鲜活的群像。

王贺在采访里提过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生万物》首先是一部关于“人”的剧。

在她看来,只有当人物真正活起来,观众才会投入全部感情去追随他们的命运。而这份“活”,并不是简单的性格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将他们的挣扎、喜悦与成长都书写得真切可信。

我在剧本创作初期,就为每一个角色写了非常详尽的人物小传,从主演到配角都不例外。后来,包括费左氏的语言状态是什么样,行为举止是什么样,她有什么习惯动作,我都有过细致的设计。也是为给导演和演员们提供扎实的二度创作的基础。

这些前期的打磨,让人物尚在纸面上时就已经鲜活起来了。以至于编写到后来,王贺甚至常常觉得自己不是在创造,而是在记录。剧中那些人物已经有了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儿,而她只需跟随他们的步伐把故事记录下来。

这种细腻的写法也直接造就了《生万物》里群像的张力。虽然宁绣绣与封大脚是整部剧的核心,但天牛庙村里的其他村名同样各有血肉。王贺笑称,每一个人物都是她的孩子,大家骂哪一个,她都不舍得。这种具有“母性”的创作态度,或许也是她无法让任何一个角色沦为单薄的功能性人物的原因。

包括剧中两位带有“劣根性”的男性角色宁学祥和封二,王贺也并没有将他们单纯地局限在脸谱化的反派形象中,而是根据人物的底色赋予了这两个人物一些喜剧色彩。

林永健老师和倪大红老师‘争当爹’的那一段戏,是全剧的喜剧之眼。拍摄时,林永健老师请现场的老师给他找来一块石头,结果找来的石头不太平整的,要给林老师换掉,结果被林永健老师拦下,他觉得这块石头甚好,更有戏!于是,两位老师就各自站在一块石头上,演绎了这场诙谐幽默、教科书级的表演。

王贺记得,拍完这场戏后,很多在场的演职人员都说:“观众和影评家们一定超喜欢这段戏。”如今再看播出反馈,这段戏果然好评如潮。

除了林永健和倪大红两位前辈,其他演员的精彩演绎也为剧中人物增添了别样光彩。

比如,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当初得知这个角色将交给杨幂的时候,王贺就没有过担心,反而觉得杨幂就是“天选绣绣”。她说:“绣绣是一个地主家的女儿,饱读诗书,有独立思辨和行动意识。杨幂的气质冷静、内敛,特别符合这个人物的设定。”

观众对《生万物》的好感,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这些“真实的人”。王贺并没有把人物设计得高高在上,而是让他们在土地的牵扯中展现最平凡的情感。比如大脚见到绣绣后的紧张、羞涩,绣绣自身的自尊、倔强,铁头的局限与善良,银子的悲苦与坚强,这些性格都来自生活本身。正如她所说:“我要用最平凡的情感去抵消时代的悲痛和磨难。

这种创作态度更使得观众能够对这部剧产生强烈的共鸣。许多人在弹幕里感叹想回家种地了,也有人在追剧时联想起自己家族的往事。王贺觉得,这正说明人物的真实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的塑造,不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更是为了回应当下观众对真实情感的渴望。当国产剧集不断制造爽点和反转时,《生万物》却用一个个鲜活的人,提醒我们,即便身处苦难与动荡的年代,人性依旧可以善良和温暖。

如果说人物是《生万物》的根,那么情感就是这部剧的魂。

在浩荡的年代背景下,《生万物》没有沉溺于历史叙事的沉重,而是将最细腻、最动人的笔墨倾注在“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上,尤其是宁绣绣与封大脚之间的爱情。

王贺在谈到这条感情线时直言,绣绣和大脚的爱情线恰恰是她创作剧本之初,最看重的一条线,既是这部戏的定海神针,也是情感价值取向的标准。因此,她决定让这份情感向人类最纯美的爱情方式漫溯。

“我首先设定大脚从小暗恋绣绣,暗许这段情感的美好,然后设定在知道绣绣被绑后,大脚义无反顾去救回绣绣,并且为了绣绣和费文典好好过日子坚持让绣绣回去不要提及救她的事。绣绣回到家里遭亲人爱人的双向背刺后,在张皇无措之际选择下嫁大脚。

大脚在为绣绣争取费文典再度迎娶的盼望落空后,为了给绣绣正名,用八抬大脚把绣绣重娶了一回。当夜,还用一片薄薄的幔帐还给了绣绣绝对的安全感。后来,在观众觉得绣绣已经开始全心融入大脚家、看向大脚的眼神已经开始害羞迷离躲闪时,憨憨的大脚还在等待绣绣的一个接受的承诺。”

王贺笔下的这些细腻设计,在演员的表演中得到升华,最终汇聚成了观众心目中的“纯爱模板”。

大年夜,大脚跟绣绣表白并请绣绣留下,即便在绣绣满怀情感深深点头的那一刻,大脚仍没有僭越……绣绣和大脚的这个爱情长跑,无论对王贺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漫长到在剧本创作初期,王贺也质疑这似乎不符合当下人对爱情对两性关系的认知。

但当剧播以后,观众为“俺娘俺爹”的纯爱故事泪流满面的时候,王贺知道她选择对了。真实又克制的感情线递进,更接近人类情感的普世共鸣,美好的充满互相疼惜的纯爱才是观众心中最好的爱情。

大脚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日常的点滴守护。他会在绣绣编蓑衣时心疼她的双手,会在她最脆弱的时候默默陪伴,会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把她捧在心里。正如王贺所说:“大脚爱人的方式,就是心疼了绣绣一辈子。

另一方面,《生万物》的“情”又并不局限于爱情,还延展到婚姻与家庭的层面。在剧中,当宁绣绣与封大脚步入婚姻后,“露露”这一人物作为他们感情的试金石出现了。

王贺解释说:“露露是测试绣绣和大脚爱情忠诚度的一道题,也在帮助大脚确认婚姻的边界感。爱情进入婚姻后,我希望他们的关系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定式,是一种双向的坚定与信任。”这种设计让情感的描绘跳出了单纯的浪漫,而进入了更贴近现实的层面。

毕竟,爱情的真谛不在于一生都在问“你爱不爱我”,而在于经过时间的磨砺后,彼此已无需反复确认。

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生万物》的“情”也是群像性的。婆媳之间的关爱、手足之间的守护、村庄邻里的互助,这些情感关系交织在一起,像在暗河一样在剧中流淌着,构成了温暖的底色,抵消了大时代的沉重。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观众在追剧时,常常一边流泪,一边又感到心被抚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观众渴望一种纯粹的情感,一种不掺杂功利与算计的真心相待。而《生万物》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让观众看到,哪怕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人们依旧有能力去守护彼此、依靠彼此。这份情感,穿越了时代,也穿越了屏幕,最终成为连接观众与剧集最深的纽带。

在王贺看来,《生万物》不仅是关于“人”和“情”的故事,更是关于“地”的书写。

土地,是这部剧的灵魂母题,也是所有人物与情感的根基。王贺在创作初期就确立了一个基点:“要以宽厚温暖的胸怀去俯视大地,并以悲悯之心去仰视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我要用剧本的方式,向土地上的人们写一首深情的歌。”这段文字,几乎成为了《生万物》的创作宣言。

宣言的落地首先体现在改编的取舍上。原著《缱绻与决绝》横跨近百年的历史,从1926年写到90年代中期,主题厚重,人物繁多。但在剧集改编中,王贺选择将时间线收窄,最终锁定在1926年至1944年之间。

“这是平台、导演和我反复讨论的结果。既要保留史诗感,又要兼顾观众接受度。如果照搬原著的篇幅与写法,不仅难以影视化,也可能让情感线索被大背景稀释。我做了艰难却果断的决定,那就是舍弃部分家族延续的篇章,把聚光灯集中在土地与人物关系的生发之上。

事实上,这种改编不仅是技术上的取舍,更是价值上的重构。原著中不可避免一些沉重乃至残酷的情节描写,尤其是女性角色的悲惨命运。王贺直言,她在读原著的一些片段时都不寒而栗。

比如银子在农会闹事时的遭遇,我实在不忍心,也不愿意搬到荧幕上。我是有意识地用悲悯的心去对待这些女性角色的。沂蒙土地上生长的女性,本性宽厚善良,她们值得有更有尊严的结局。

与此同时,土地的意义还体现在《生万物》的地方性文化上。为了让观众真实感受到齐鲁大地的质感,王贺在剧本创作中极为注重方言与民俗的融入。

我对方言有执念。”她说,“为保持作家赵德发老师的原著风格,剧中所有第一人称‘我’都写作‘俺’。2022年冬,我到山东莒南实地采风之后,又再度调整,将台词中“拉呱”、“耍妖翘”等地方方言反复运用。

等到开机前,我们到了拍摄地,再度深入了解方言后,我再次把剧本中的‘不知道’更改为了‘知不道’,‘做什么’更改成‘奏么’……演员们很是心领神会,纷纷跟山东籍的林永健和迟蓬老师讨教。”

民俗与节气的呈现则是另一层对土地的呼应。

《生万物》贯穿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冬至,每个重要节点都被嵌入到剧情中。王贺说,“我给自己出了难题,每个阶段都要加上节气和民俗,这些和土地紧密相关,也是这部戏气质的一部分。比如春耕时的繁忙、秋收时的喜悦,甚至冬日里一家人围炉取暖的温情,这些细节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活在土地里的实感。让‘地’的意味渗透到剧集的每一个角落。

更特殊的是,土地在剧中还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宁学祥对土地的执念、封大脚在土地上的劳作、宁绣绣逐渐学会扎根于土地,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生活背景,而是人物命运的隐喻。土地承载了家族的荣耀,也承载了个人的悲欢;既是物质的依靠,也是精神的归宿。

王贺引用历史学家冯天瑜的一句话来解释:“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独特的民族,因为我们爱土敬土,把土地当作生命的依靠。这种情结,几乎镌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正因如此,《生万物》在这个时代依旧唤起了如此广泛的共鸣。年轻人看的是爱情,中年人看的是家国与责任,老一辈观众看到的则是对土地的依恋与记忆。三代人共享一部剧,背后的情感基础,其实都是“地”的牵绊。

观众弹幕里写的:“哭完特别想回家种地。”在王贺看来,这不是玩笑,而是一种回归本能的表达。“那是骨子里的东西,很微妙,但就是能被触动。

“地”让这部剧从一部年代剧,升华成了一种文化叙事。人归于土地,土地归于情感,情感再反馈到人。这就是《生万物》想要讲述的闭环。在这个闭环中,人不再只是时代的附庸,而是在土地的滋养下,展现出最朴素也最动人的生命力,彰显中国人独有的土地情怀。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环卫+无人驾驶项目成交合同额首...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环境司南) 规模化投放无人驾驶车辆的环卫项目放量出现,“环卫+无人驾驶”项目...
上海首条L4级自动驾驶专线启动... 上海首条L4级自动驾驶专线,日前正式开通示范应用,这条专线不仅涵盖了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内各热门点位和...
商道创投网·会员动态|国科测试... 《商道创投网》2025年8月23日从官方获悉:第三代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设备企业国科测试近日完成由济南...
零跑汽车交付破90万 8月21号,零跑汽车宣布他们的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了90万辆。今年以来,零跑一直表现得很稳,势头也越来...
尾款门发酵,因手机那套用消费者... 某车企的尾款门继续发酵,众多消费者纷纷吐槽,车企方面也努力灭火,然而这一切无法掩盖大众之口,该车企的...
极狐T1来袭,A0级纯电市场再... 在竞争激烈的A0级纯电动汽车市场中,一款新车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和全面的产品力脱颖而出,它就是极狐T1...
极狐T1预售开启,以大容量精致... 在近日的车坛中,一款名为极狐T1的新车型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定位和丰富的配置,重新定义了A0级纯...
预售6.88万起,北极星架构赋... 新车资讯《车评社》 8月22日,极狐T1正式发布预售,共推出5款车型,预售价6.88-9.38万元区...
吉利银河M9大六座插混SUV预...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新势力车企往往选择直接投身纯电领域,而传统汽车制造商则凭借深厚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