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今的观众早已历经过太多明星的风光与陨落,但全智贤这次遭遇的“人设崩塌”,仍让人忍不住想说几句心里话。
2
并非惋惜她从巅峰跌入低谷,而是整件事背后折射出的那种“一边在中国大把赚钱,一边却贬损中国形象”的双面行径,实在令人愤慨。
3
或许连全智贤自己也没料到,一部新剧竟会成为她在华事业的转折点。剧中不仅出现歪曲中国的台词,布景和道具也被指刻意丑化中国社会风貌。
4
例如用铺满红色五角星图案的地毯影射中国国旗,虚构荒凉破败的“大连街景”,甚至编造所谓“中国威胁邻国”的离谱剧情。
5
这些细节迅速被敏锐的网友捕捉,起初只是零星发声抵制,可随着官方媒体介入,舆论浪潮迅速升级。
6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观众最初是奔着全智贤的名气追这部剧的,结果越看越不对劲——剧中竟然出现“中国热衷战争”这类颠倒事实的表述,连场景设计都充满敌意。
7
那条印有五角星的红毯太过刺眼,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其隐喻意图,明摆着是在影射我国象征性元素。
8
一段设定在大连的情节,硬生生被拍成了脏乱差的“贫民窟”。现实中大连是整洁现代的滨海都市,哪怕回溯十年也远非如此!
9
有人拿出真实城市照片对比,有人逐帧分析剧中的“辱华”桥段,更让人心寒的是全智贤对此事的态度。
10
她并非初来乍到,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内容会引发强烈反感。然而面对争议,她始终保持沉默,连一句正式回应都未曾发布。
11
这哪里是“无意冒犯”,分明是对中国市场的轻视与漠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国际巨星”地位,大半正是由中国观众捧起来的。
12
当年《来自星星的你》让她风靡全国,《蓝色大海的传说》再度引爆热度,她代言的海蓝之谜、LV等奢侈品牌,哪一个不是冲着她在中国的强大号召力?
13
还记得恒大冰泉事件吗?当时因宣传文案出错,身为代言人的全智贤未作任何表态,已显露出对中方市场缺乏重视的端倪。
14
那时大众还愿意给予宽容,可这一次,她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路。
15
市场的反应比预想更为果断:海蓝之谜率先行动,全面删除全智贤所有宣传资料,甚至连海外社交账号的相关内容也一并清除。
16
紧随其后,LV与伯爵品牌也陆续撤下她的广告素材。品牌方态度鲜明——在中国市场,尊重是最不可逾越的红线。
17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各大品牌纷纷切割之际,网络风向却悄然生变。不少人开始为全智贤开脱,主张责任应归于导演而非演员,类似的辩护声音逐渐增多。
18
事实上,品牌方果断切割本应受到肯定,毕竟此次风波触及的是民族尊严的根本底线。而为艺人辩解的言论泛起,确实出乎不少人的预料。
19
好在多数观众依然保持清醒,认为此事关乎原则。之所以对她提出批评,不仅因她在中国拥有极高知名度,更是因为众多商业合作正是基于这份影响力达成。
20
更重要的是,作为主演,她在接戏之前理应审阅剧本,对涉及中国的桥段具备基本判断力,而不是放任带有偏见的内容公之于众。
21
人们为何指责演员?因为她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许多品牌正是因为看重这一点才争相邀请她代言。
22
而她在决定出演这部剧时,完全有机会阅读台本,至少清楚剧情走向。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吃中国饭,砸中国锅”吗?
23
其实全智贤并非首位因无视中国市场规则而翻车的艺人。早年张娜拉因“没钱就去中国演出”的言论,直接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至今未能重回昔日辉煌。
24
还有多位韩国艺人,一面频繁赴华捞金,一面私下发表损害中国利益的言论,最终无一例外地淡出公众视野。
25
这些前车之鉴早已摆在眼前,却仍有人以为“中国观众容易糊弄”,觉得只要赚完钱就能全身而退。这种心态本身就是对市场的极度傲慢,翻车只是时间问题。
26
娱乐圈中,有人迷信流量至上、包装万能,却忘了最根本的一点——尊重。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视他们为取款机,终将被反噬;你若以诚相待,他们必会倾心支持。
27
至于全智贤是否还能重返中国市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是中国观众不够包容,而是“民族尊严”这条底线,谁也不能触碰。
28
你可以拥有不同的国籍,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立场,但不能一边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一边又贬低这个国家的形象。这不是苛求,而是最基本的原则。
29
作为消费者,我们手中的选择权至关重要。面对那些不尊重中国、挑战底线的艺人,拒绝消费就是最有力的回应。
30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众的支持能让一位艺人登上顶峰,而对底线的践踏,也会让其失去立足之地。
31
因此,全智贤能否回归中国市场,不仅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拷问。
32
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暗中抹黑中国,这样的艺人我们坚决不欢迎。这并非首例,张娜拉曾因相似言行被中国市场抛弃,如今轮到了全智贤。
33
更何况此次事件持续发酵,热度居高不下,全智贤不可能毫无察觉。在明知引发众怒的情况下仍拒不回应或道歉,这种姿态显然无法获得中国观众的谅解。
34
信息来源《44岁全智贤塌房?彻底凉凉》——西安晚报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