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并不高于自然,我们与所有生命一道,共同栖居在这颗脆弱而美丽的星球上。
——女同事说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当你在会议室里拼命打工时,当你在课桌前奋笔疾书时,
南极的海星在冰层下缓缓爬动:

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正全力奔跑;

南美洲的鱼跃出水面咬下枝头的果实;

亚洲雪山的猴群在风雪中相拥取暖。

当我们忙于工作和学习,它们在用自由自在的方式活着——奔跑、跳跃,随风而行。

鲸在浪间翻涌,萤火虫以光相邀,棘蜥借雨生息,猎豹逐风奔跑——这些自由而有力的画面,来自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这部作品由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BBC Studios Natural History Unit)摄制,它以镜头记录下地球最本真的面貌——辽阔的土地、多样的生命,以及持续跃动的活力。
01
一个星球,七个世界
整部纪录片的开头,是地球上最神秘的一块大陆——南极洲。
在七大洲中,只有它,直到两百年前才被人类的脚步触及。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寒冷”。
这里98%的面积都被冰雪覆盖,被覆盖面积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1.5倍。几乎没有生物能在这片陆地上长期生存。

不过,南乔治亚岛的圣安德鲁斯湾,是少数的“热闹角落”。
这里聚集着约五十万只帝企鹅——春天一到,海滩上挤满了黑白相间的小身影。
雏鸟被留在原地,父母外出觅食。
理论上,它们只需要待在原处,就能等到父母带着食物回来。
但总有几只控制不住好奇心,开始在冰原上“四处探察”。它们东张西望,甚至去和象海豹“打招呼”。

结果那位庞大的邻居显然没什么兴趣,被靠太近时还会发出不满的声音。
小企鹅们立刻慌慌张张地逃开,那笨拙的脚步在雪地上乱成一团,也算是南极少有的喜剧时刻。
可在这片笑声转瞬即逝的冰原上,生命的存续却并不容易——它们靠着顽强的适应力,也依赖那片异常富饶的海洋。

三千万年前,南极洲从南美洲分离,强大的南极环流由此诞生。它卷起深海的营养物质,造就了地球上最丰富的觅食地。
冰冷的海水中栖息着约400万亿只磷虾——这个数字几乎无法想象。它们的总重量,比地球上任何动物物种都要重。

每年夏天,座头鲸都会来到这里享用盛宴。
为了捕食这些磷虾,座头鲸会吐出一圈圈气泡,将猎物困在其中,再盘旋上升,将它们一并吞入口中。对鲸鱼而言,这个夏天的丰收,就足以支撑它们度过一年。

在南极,生命显得渺小,却又格外坚定。以寒冷诞生,却以热烈延续。
而转过经纬,北美的夜色慢慢亮起,由无数微小的光点织成银河。
在几个气温刚刚好的夏夜里,雄性萤火虫腾空而起,闪烁的光点在夜色中流动,仿佛银河坠进林间。

雌性在草丛间等待,看到“频率”合拍的那一位,就会回以闪光——这场光的交流,是属于它们的暗号与邀约。

然而,浪漫的夜色里也潜藏危机。
圆蛛的网在黑暗中铺开,那些闪烁的光点,有的会在陷阱中熄灭。
更残酷的是,萤火虫即使死去,身体也会继续发光,吸引更多同伴前来——于是,蜘蛛的“仓库”很快被装得满满当当。

即便如此,夜空依旧璀璨。
因为每当一只光点陨落,或许就有成千上万只成功逃脱,幸运的雄虫会找到配偶,一夜之间,数百万只生命完成交汇。
北美有超过150种萤火虫,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闪光密码”。 有些种类甚至能让所有成员同步闪烁,让整片森林都随着节奏跳动。

当夜晚的北美闪烁着浪漫的光,而白昼的澳大利亚,却在干旱与高温中演绎另一种生存法则。
这里,是爬行动物的王国。在澳大利亚,阳光主宰一切——雨水稀少,生命却从未退却。

巨蜥是这片大陆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它行动缓慢,却始终在寻找水的踪迹。在这片一年只下一两场雨的土地上,渴,是常态。

棘蜥、须龙、蓝舌石龙子……每个生物都在干旱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其中,棘蜥最为奇特。
当偶尔的雨点落下,它会站在浅浅的水洼中,用皮肤的细纹吸收水分——水沿着身体流向嘴角,像是一场来自大地的馈赠。

而巨蜥没有这样的幸运。它需要猎物——一只跑得不够快的鬃狮蜥,也许就是它今日的“水源”。

在这里,生命的延续从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耐力、饥渴与机会的较量。
从南极的冰雪,到澳洲的荒漠,地球的故事从未重复。
在亚洲的热带雨林里,苏门答腊犀牛娇小、温顺,靠吃下果实、排出种子,让生命在树影间延续;在非洲的大草原猎豹们以速度争取生机,在火山灰滋养的土地上奔跑;在欧洲的荒野麝牛在雪原上对峙,北极光在天幕上流动······
不同的大陆,不同的规则。有的以雨林孕育温柔的生命,有的以风雪锻造坚硬的意志。
可当镜头拉远,七个世界终将重叠成一个星球——多样、对立,却共同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02
森林退去,浪潮逼近
随着森林的退缩,生命的空间正在一点点被压缩。
从太空俯瞰,变化的规模触目惊心——过去一百年,亚洲的森林消失速度前所未有,城市在扩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迫不断缩小。
在中国华中地区的神农架,这片被雪与云雾笼罩的秘林里,生活着蓝脸、金毛、翘鼻的川金丝猴。
它们是地球上能够在极寒环境中存活的灵长类之一,群体紧密地聚在一起,用身体相互取暖,毛发上挂着晶莹的冰霜。

隆冬时节,森林几乎沉寂,唯一的声音是风吹过枝头的低鸣和猴群轻微的咕哝。

食物极其稀缺——坚硬的树皮、覆着霜的苔藓和干瘪的地衣,是它们唯一能找到的热量来源。

群体中的老猴轻轻拉扯树枝,撕下小片树皮,递给幼猴;幼猴用小手紧握着,生怕掉落。
这样的环境下,竞争不可避免。两只成年雄性在雪地里对峙,短促而锋利的低吼回荡在林间。
雌性也加入了争夺,场面瞬间紧张起来。它们蹬着雪地、翻滚、咬住对方的肩背,动作迅速精准。
冲突结束后,入侵者退回树林深处,而首领稳稳站在最中心,巡视群体。

最小的幼猴蹲在边缘,冻得瑟瑟发抖,它抬头看着父亲,伸长小手,却只能在拥挤的群体里努力挤向温暖。每一只猴子都紧贴在一起,毛发相互交错,呼出的气息在寒风中升腾,凝成薄雾。
在神农架,紧紧依偎不仅是温暖的来源,更是生存策略——在寒冷、饥饿与掠食者的威胁中,团结是唯一的防线。
而更远的南极,另一场更漫长的危机正在悄然展开。
南大洋正在变暖。全球90%的冰盖集中在南极洲,而在某些地区,冰层融化的速度每十年翻倍。海平面缓慢上升,寒冷的大陆正在失去它的秩序。
灰头信天翁——这片冰原的忠实守望者——正在风暴中挣扎。幼鸟在呼啸的寒风里孵化,父母轮流出海觅食,但越来越频繁的暴雪与狂风,让它们的巢穴岌岌可危,每一阵风暴,都可能带走新一代生命。

过去十五年,灰头信天翁的数量骤减一半。
冰雪的融化改变了海流与觅食路线,也割裂了它们赖以延续的生态链。幼鸟的命运,不再掌握在父母的翅膀里,而取决于气候的无情波动。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在每一集中,都以冷静的镜头,揭开生命背后的阴影——那是自然界共同的危机,也是地球的警讯。
在南极,几千年来冰层下的生命未曾改变。但短短两百年,人类的出现让这片冰原染上血色。上百五十万头鲸鱼在南乔治亚岛被屠杀,它们巨大的身体被熬炼成油脂与肥皂。

在非洲,草原上的奔跑声正在消失。猎豹数量锐减至不到八千只,穿山甲成为被贩运最多的哺乳动物。大片森林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种植园与工厂。
而在北美,变化正从冰层内部蔓延。加拿大的变暖速度全球最快,北极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冰。饥饿的它们被迫来到哈德逊湾,在白鲸聚集的海岸等待食物。
从极地到赤道,从森林到冰原,纪录片以这些片段提醒我们:当世界的温度升高,这个星球,正在被人类一点点改写。
03
我们的未来,也在它们身上
当纪录片的最后一帧缓缓落幕,屏幕外的世界却久久没有安静下来。
评论区里,观众们留下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感谢有人付出努力,让我看到那些凭借自己之力绝无可能看到的真实的美好与苦难。”有网友这样写道。

有人记得企鹅叼着毛毛撅哒撅哒地走,信天翁憨憨地只认窝里的鸟,海豹放过了精疲力尽的企鹅,水母“一挑五”的翻车现场——他们说,“这个世界太可爱了,希望人们爱惜它。”

还有人看完南极篇后,只留下一句感叹:“这地球真美。还好还有和人类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存在。”

在震撼与感动的背后,是制作团队长达1794天的坚持与等待。
四组拍摄团队,跨越七大洲、41个国家与地区,拍下了超过2260小时的影像素材——最终被浓缩成七集,凝聚成《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超高清的影像与恢宏的配乐,让每一帧都像是对生命的礼赞,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这颗星球的壮丽,与它的脆弱。

93岁的大卫·爱登堡担任旁白及主持,这位“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以清晰而温柔的声音讲述着地球的故事。
有人问他,为何在如此高龄仍未停下脚步?
他答道:“人类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它弄得一团糟。各国正在走到一起,认识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依赖于它。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与尊重。”
风掠过雪原、森林与海面,也掠过人类生活的城市。

我们与地球的联系从未断开,人类也并非自然的对立面。
有人在极地守护海豹的栖息地,有人在热带雨林中追踪濒危物种;
还有人试图用科技、艺术或制度的方式,让人与环境重新找到平衡。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记录下的不只是野生生命的奇迹,也记录下我们努力理解、修复、共生的过程。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同一个循环中呼吸、共存。

人类并不高于自然,我们与所有生命一道,共同栖居在这颗脆弱而美丽的星球上。

每日互动
你印象中有哪些濒危动物呢?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