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表示,如果俄罗斯在 50 天内未能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 “非常严厉” 的关税及次级关税,同时暗示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等商品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上台后态度较拜登时期发生急转,直接以 “二级关税” 威胁印度等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这一举措引发诸多争议 。从美国自身来看,其国内有声音认为 “二级制裁” 可能并不需要,且存在导致能源价格暴涨、反弹到美国国内物价的风险。从国际社会反应而言,俄罗斯明言绝不接受最后通牒、讹诈与威胁的语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 “长臂管辖”;印度也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作出回应,警告北约秘书长吕特不要在贸易问题上搞双标。
印度作为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石油最大亚洲客户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困境与外交抉择。一方面,保障能源供应是印度的首要任务,其对俄罗斯石油存在较大依赖,据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从 2022 年 12 月至 2025 年 4 月俄罗斯原油的出口目的地来看,印度占 38%。另一方面,美国的制裁威胁给印度带来巨大压力,彭博社援引多国外交消息人士分析,二级制裁将波及印度能源、金融、航运等多个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印度外交发言人强调将依据市场供应和全球形势制定策略,并对双重标准表示警惕,同时还不忘搬出中俄两国给自己壮胆,暗示不排除重启中俄印三方合作机制。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制裁行为本身存在 “双标”,如欧洲和北约成员国至今仍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买家,芬兰智库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数据显示,自 2022 年以来,欧盟一直是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买家,而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则是俄罗斯石油产品的最大买家。美国一边联合北约对俄罗斯施压,一边却对盟友的能源交易网开一面,如今又试图以制裁威胁其他国家,这种做法正在逐步丧失合作伙伴的信任,也让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此次美国威胁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事件,反映出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多方博弈。美国试图通过经济制裁等手段逼迫俄罗斯就范,并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其对俄制裁阵营,以维护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霸权地位。俄罗斯则坚决抵抗,寻求与更多国家保持贸易合作以打破封锁。而印度等国在保障自身能源需求与应对外部制裁压力之间艰难平衡,努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其战略自主意识。
特朗普(资料图)
这一系列事件也折射出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与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单边制裁行为却对这种正常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这种以政治目的为导向的经济施压手段,不仅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国际社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