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协发布二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运行情况
创始人
2025-08-26 16:19:55
0

经济参考报记者 罗逸姝

日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就2025年第二季度债券市场15家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和自律管理动态进行了总结。数据显示,二季度,债券评级及主体评级承揽量环比上涨,行业头部效应凸显,前三大机构业务占比近七成。

二季度承揽量环比上涨

截至2025年6月30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发行主体共计6150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金融债发行人分别为3067家、4743家和499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AA级发行人占比分别为24.94%、36.2%和9.22%;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71.44%、48.96%和66.33%;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37%、3.1%和0%。存续的地方政府债券共12723只,AAA级占比95.92%;存续的资产支持证券共9996只,AA级及以上占比55.57%。

总体来看,今年二季度,债券评级及主体评级承揽量环比上涨。据统计,二季度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201只,环比上涨22.69%;共承揽主体评级3905家,环比上升77.50%。从业务集中度看,排名前三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0.66%、26.29%及12.20%,合计占全市场近七成。

与此同时,二季度发行人评级被调整家数同比有所增加。数据显示,二季度,评级机构共对85家发行人进行了87次评级调整,同比增长6.10%,另有12家发行人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1家发行人被调出信用评级观察名单。正面调整37家,其中级别上调34家,展望上调3家。

负面调整48家,其中级别下调45家,展望下调3家。分机构看,中证鹏元、联合资信下调家数较多,分别有12家和11家;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分别下调9家和7家;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和远东资信分别下调3家、2家和1家。

此外,在二季度更换评级机构后,发行人级别上调率环比有所上升。数据显示,二季度共有158家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环比增加44家,同比增加37家。其中14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环比增加6家;上调率8.86%,环比增加1.84个百分点。标普(中国)、安融评级分别上调4家,分别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80%和13.33%;普策信评、中北联信评分别上调2家,占新承接发行人的50%、100%;大普信评和惠誉博华分别上调1家,占新承接发行人的33.33%和100%。

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上升

从评级行业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在总体人数减少的同时,5年以上资深分析师的人数占比却有所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15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619人,同比减少86人,环比减少14人。从业经验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为79.56%,同比提高9.1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3.32个百分点;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51.95%,同比提高2.9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2.41个百分点。

业务方面,2025年二季度,3年及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为4.57个。其中,中证鹏元人均业务量最多,为6.66个;其次是大公国际、联合资信和东方金诚,分别为5.69个、5.57个和5.07个。

对于2025年重点工作,中证协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提出了评级区分度与评级符号序列研究、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和科创债、高收益债评级方法研究等评级行业相关重点问题研究建议,形成了《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2025年重点工作及分工》,充分发挥委员会平台功能,加强重点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交易商协会和中证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广州商业计划书——智能驾驶项目 项目名称:广州商业计划书——智能驾驶项目 编制单位:深圳思创策划咨询有限公司(更多资料请搜索公司名称...
合众思壮基于北斗导航系统打造数... 在“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
江淮汽车上半年亏损扩大,出口下... 江淮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呈现出一定的挑战。数据显示,该公司在这一时间段内共销售了19.0...
朋友圈广告起量难?破解之道在这... 在社交营销中,朋友圈广告本应是触达用户的有效渠道,但许多商家却深陷起量难的困境。广告曝光低迷、互动寥...
外媒曝保时捷搁置自研高性能电动... 环球网 8月26日消息,据外媒Insideevs报道,保时捷正式取消自建高性能电池生产计划,这一决策...
小米汽车为何不用格力机床? 小米旗下YU7车型曾创下一小时热销近30万辆的佳绩,但其在生产环节为何未选用格力机床? 若将原因简单...
吉中生智,智启未来——博特勒机... 7月25日,博特勒机器人联合吉速物流智慧物流部,在西安基地成功举办了汽车行业首场轮式人形机器人现场作...
行业少见的“坦诚”!极氪主动公... 当下豪华纯电车市场,“配置堆砌”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操作,从各类新潮科技功能到复杂的内饰组件,配置清单...
2025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规...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下,充电桩的需求持续增加。2014-2022年,全球充电桩保有量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