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解放军战机发展的报道频频出现。最近两天,部分国外机构发布消息称,截至2025年,解放军部队已经累计退役了116架苏27系列战机。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说法来自国外媒体,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只能作为参考信息来看待。毕竟,苏27作为一款第四代战机,其性能在当年并不落后,甚至在上世纪末期还属于先进机型。那么,既然苏27系列并不算落伍,为何会陆续退出现役呢?本文就从苏27的引进和国产化过程,以及国产“侧卫”家族的发展,来聊聊其中的背景与原因。
首先,我们先回顾苏27系列战机本身的历史。苏27是在冷战背景下,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一款重型单座战机。在西方国家,它被广泛称为“侧卫”。这款战机在当时被寄予厚望,拥有不俗的机动性能和作战半径。进入90年代以后,俄罗斯又在苏27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个型号,例如苏30、苏33、苏34和苏35等,每一种型号还细分出不同的子型号,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侧卫家族”,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中国与苏27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为了尽快提升解放军空军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开始从俄罗斯引进苏27SK和苏27UBK战机。整个90年代期间,中国共进口了70余架苏27系列战机。这些战机在当时属于解放军的绝对主力。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空军仍大量依赖歼7E、歼8D等老旧机型,而苏27的到来,极大增强了我军的远程作战与空战能力,堪称质的飞跃。
然而,依靠单纯进口并不能长久解决战力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中国空军规模庞大,仅靠几十架进口战机远不足以支撑全面换装;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外国装备存在巨大风险,很容易受制于人。例如印度的苏30MKI就曾因俄方供货和维护问题而面临困境。基于这些现实考虑,中国与俄罗斯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引进了苏27SK的生产线。在俄罗斯提供发动机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条件下,我国开始逐步实现国产化。
1998年,国产化的苏27SK正式下线,被命名为歼11A。从整体性能来看,歼11A与原版苏27差异不大。随后几年,我国共生产了100余架歼11A,加上此前进口的70多架苏27和约100架苏30系列战机,构成了21世纪初解放军空军的第四代机主力框架。在2005年之前,歼10A、歼11B尚未形成批量装备,因此当时俄制进口机与歼11A几乎撑起了整个现代化战斗机序列。不过,由于歼11A在航电系统、机体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部队对它的综合表现并不算完全满意。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在21世纪初期开始对歼11A进行深度改进。例如换装国产化多普勒雷达、升级航电系统,并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努力,2007年歼11B定型并开始量产,这款战机相比歼11A有了显著提升。根据公开信息,歼11B的产量超过300架,成为空军的中坚力量。歼11B的意义不仅在于战斗力本身,更在于它奠定了国产“侧卫”系列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此后,我国相继推出了歼11BS、舰载机歼15、以及综合性能更强的歼16,它们都直接受益于歼11B的技术积累。
时间来到2025年,解放军的战斗机体系已完成新一轮升级换代。目前形成了“以五代机为核心、四代半为辅助、四代机逐渐退居二线”的新格局。歼20、歼35系列战机已成为真正的主力,承担最尖端的制空和突防任务。歼16与歼10C则作为四代半战机,起到配合作战的作用。而早期的歼11B、歼10A等四代机,逐渐转入二线序列,主要执行巡逻、拦截、训练等日常任务。
从战机寿命来看,一般25—30年左右就是一个极限。随着机体结构与子系统老化,退役是必然趋势。因此,国外媒体所谓“116架苏27系列战机退役”,并非完全没有逻辑。按照推算,90年代进口的70余架苏27如今确实到了寿命终点,而国产歼11A的早期批次也开始退出一线服役。如果将两者合并计算,退役数量达到百余架,是合理的推断。实际上,目前一些航空院校和博物馆已经接收了部队捐赠的苏27UBK战机,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苏27与歼11A,部分早期的歼轰7也已进入退役阶段。换句话说,那些曾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明星装备,正在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基洛级潜艇、S300防空系统、道尔防空系统等,它们在20年前都属于尖端装备,如今也已逐渐退出主力序列。
可以说,苏27系列见证了中国空军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发展的重要历程。虽然它们逐渐退役,但正是有了这段发展过程,才为歼20、歼35等新一代战机铺平了道路。未来,关于我国各类机型的演变与故事,还有许多值得回顾与探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