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承诺”的隔空对峙,让美印关系陷入微妙僵局。特朗普坚称莫迪亲口答应停购俄油,印度外交部却一脸茫然。
观察者网消息显示,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再次对记者强调:与莫迪谈过话,对方承诺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
但是,印度外交部已经发表声明说了一句话,两国元首近期并未通过话。
对此,特朗普气愤地回应称:“如果他们这么说,那就继续支付高额关税!”
这番强硬表态,与他五天前在白宫记者会上的“胜利宣言”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声称莫迪亲口保证“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甚至将其称为“重大突破”。
现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再次悬在印度头顶——此前美国对印度加征的关税已高达50%,若印度坚持购买俄油,关税战可能进一步升级。
然而,印度外交部这种“不承认、不否认”的暧昧姿态,反而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最主要的是,莫迪本人始终沉默,转而高调视察国产航母、发布士兵瑜伽照片,仿佛这场外交风波与他无关,似乎准备以“冷处理”应对压力。
这种沉默背后,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若承认承诺,将直接得罪俄罗斯这一传统伙伴;若明确否认,则可能激化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尽管事件陷入了“罗生门”,但数据却骗不了人。
在特朗普宣称印度将停购俄油的同时,印度10月上半月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不降反升,日均约180万桶,较9月增加25万桶,印度仍是俄罗斯海运石油最大买家。
路透社援引贸易商消息称,印度炼油厂已提前锁定11月的俄油供应,部分油轮甚至要12月才能到港。
这意味着,即便印度未来调整采购策略,实际影响也需数月才能显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就不得不提到印度无法放弃俄油的三大现实:
其一,俄油价格较国际市场低约10-15美元/桶,为印度节省巨额外汇。
其二,印度炼油设施专为处理俄油设计,转向其他来源将推高成本。此外,印度通过精炼俄油转售欧洲,能够赚取巨额差价。
其三,俄印军事合作密切,S-400防空系统、联合军演等合作也需能源贸易支撑。
所以,印度对于俄油是难以舍弃的。白宫官员曾私下抱怨:“印度一边享受俄乌冲突红利,一边要求美国在科技、军事上给予支持。”
这自然是特朗普无法容忍的,所以试图再次挥起关税大棒。
特朗普对印度加征的25%额外关税,已将部分商品关税推高至50%,主要集中在钢铁、铝材等领域。
但美印贸易摩擦还有更深层的矛盾:美国长期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允许美国大豆、乳制品等进入,而印度为保护本国农民始终抗拒。此次俄油争议,恰好为特朗普提供了施压杠杆。
然而,关税武器是一把双刃剑。
印度不仅是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伙伴,更是军火采购大客户。若贸易战升级,可能波及双方在防务、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分析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更多是谈判策略,而非真正意图颠覆美印关系。
短期来看,美印僵局难破。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虽猛,但印度可通过拖延谈判、分批减购等方式周旋。
中长期来看,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其一,若印度坚持不松口,特朗普可能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打击印度纺织品、医药等出口支柱产业。
但此举风险巨大——印度可能转向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甚至中国的合作,动摇美国“印太战略”根基。
其二,美印或私下达成协议,印度逐步削减俄油采购(例如每月减少10%),美国则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
这种“软着陆”最能维护双方体面,但需要莫迪巧妙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其三,普京绝不会坐视印度倒向美国,看到莫迪现在的态度估计也是偷着乐吧,起码现在两国合作还是稳定的。
俄方已表示“将继续与友好伙伴合作”,未来可能通过更优惠的军售协议、能源合作捆绑印度。若俄罗斯联合伊朗、委内瑞拉组建“反制裁石油联盟”,印度将成为关键枢纽。
这场“石油罗生门”远不止于一场外交乌龙,而是揭露了残酷现实:小国选边站,大国谋利益。
而莫迪现在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他深知特朗普需要印度制衡中国,而俄罗斯需要印度打破西方围堵。美俄或许都暂时拿他没有办法。
特朗普与莫迪的这场暗战,最终胜负不取决于谁的声音更大,而在于谁先找到那个既能保全面子、又能攥紧利益的微妙平衡点。
所以,对于此事,我们也不要急着下定论,可能还是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