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农村公厕领导视察才开门,公厕屡屡变“展品”,这一现象反映出诸多问题。症结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作风,他们只注重表面功夫,为了迎检而临时打造“形象工程”。同时,基层管理的缺失也是关键,对公厕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此外,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公厕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导致其无法持续保持良好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资金投入,让公厕真正服务于民,而不是成为一时的摆设。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记者来到了运城市稷山县进行调查。当地不少村民向记者反映,这两年村里确实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也全,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有的公厕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在这些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村民们日常还在使用的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崭新的公厕不开放
村民依然在使用旱厕
表面光鲜的公厕,成了应付检查的道具、装点门面的盆景。村民捂着鼻子上旱厕时,心里装的是对政策的失望;领导视察时看到的“厕改成果”,不过是精心排练的假象。民心是杆秤,称得出哪些是真心实意,哪些是虚情假意。当惠民工程沦为“面子工程”,政策善意就会被消解,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拉越远。
好端端的新公厕为啥成了摆设?根源在于“一阵风”式的治理思维,“只唯上不唯实”的错误政绩观。不少地方搞“厕改”像打运动战,锣鼓喧天建起来,偃旗息鼓不管了。建公厕前,没人琢磨地点、条件是否适合,以后谁来打扫、谁来维护;竣工后,水费电费,日常管护成了烫手山芋。经济薄弱的村子扛不住这样的持续投入,“建得起养不起”成了常态,崭新的公厕只能“铁将军把门”,沦为装点成绩单的“展品”。
可叹的是,这样的荒唐事,早已不是新鲜事。有的村子建了感应冲水、大理石洗手台的高级公厕,却因为缺水连供水管道都没接入;有的地方的厕所设计有欠缺,管道冬天易冻住,化粪池太小,村民还得花钱用泵抽粪或自己动手掏粪。各种报道翻一翻,全是相似的剧本:重建设轻管理,重表面轻实效,重检查轻民生。
公厕虽小却连着大民生。农村建公厕,本是为了改陋习、优环境、暖民心,是提升乡村文明的关键一步。花大钱建起来的新公厕不能用,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耗费的人力成了虚功,本应惠民利民的好事,变成了浪费民脂民膏的“糊涂账”。惠民工程若沦为“打卡景点”,比不建更伤害群众感情,更透支老百姓的信任。
要治好这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公厕病”,得下猛药。首先就得扭转观念,把“群众满意”当坐标,别让“上级检查”成指挥棒。建立“建管用”全链条考核机制,把账算明白再动手,将运营维护纳入政绩评估;要推行“以奖代补”模式,不能建了就给补贴,要对运营良好的公厕给予资金倾斜;村里要加强对公厕的日常管理维护,让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守护公共环境,有条件的村庄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市场化运营路径。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宁可不建不可滥建”的务实理念,把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花在刀刃上。
民生工程,不怕小就怕虚。一把锁能锁住厕所门,却锁不住群众的眼睛和嘴巴。少搞些“看得见”的花架子,多做些“用得上”的实在事,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民心热起来。毕竟,建是责任,管是良心,群众的满意才是最好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