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湖北省3811个“爱心托管班”陆续开班,为6至14岁少年儿童提供免费暑期托管服务,重点覆盖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及新就业群体子女。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社区,这些托管班如点点星火,照亮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千万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安心,成为民生服务精准化的鲜活注脚。
暑期托管班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看护”本身,它是社会治理温度与精度的集中体现。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托管班是填补情感空缺的“暖心驿站”,十堰、神农架等地的红色基因传承课程,让孩子们在红色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对于双职工家庭,这是缓解“带娃焦虑”的“解压阀”,父母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而针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的专属托管服务,更是用贴心举措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家长徐小安那句“课程链接学校与社会,既传承文化又提升综合素质”的点赞,道出了托管班在育人与便民之间的双重价值。它不仅守护了孩子们的安全,更以“楚韵课堂”“防溺水教育”等特色课程,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让成长在暑期不停歇。
让托管班真正成为民生幸福的“助推器”,需要在细节处下功夫。课程设置既要“有料”更要“对味”,荆州将汉服文化融入“楚韵课堂”,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文脉,这种“文化浸润”的思路值得推广;服务覆盖要精准对接需求,武汉在园区、商圈设立的38个新兴行业专属托管班,精准锁定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避免了“大水漫灌”式服务的低效。更重要的是安全防线的筑牢,从志愿者背景审查到活动场地安全巡查,从饮食卫生监管到应急事件预案,每个环节都需如绣花般精细,唯有如此,才能让“放心托管”从承诺变为现实。
要让托管班的温暖持续传递,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关键。在资源整合上,湖北“校地结对组团”的志愿者招募模式颇具借鉴意义,2 万余名志愿者的参与,既盘活了高校育人资源,又为托管班注入了专业活力,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应固化为常态。在服务拓展上,需紧跟社会发展脚步,随着新兴职业群体的壮大,在产业链、楼宇商圈等区域动态增设服务点位,让服务始终与需求同频共振。此外,还应建立“家长评议 — 社区反馈 — 部门改进”的闭环机制,像鄂州结合家长意见优化防溺水课程实操环节那样,让托管班在持续迭代中更贴民心。
从荆州区的“专业志愿者 + 特色课程”,到武汉新兴行业的专属服务,湖北暑期托管班的实践证明,民生幸福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孩子脸上的笑容里,在家长舒展的眉头间,在社会运转的有序中。当这些微小的幸福不断累积,便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期待“爱心托管班”能在各地开花结果,以持久的民生温度,托举起更多家庭的稳稳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陶玉(“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上一篇:公交“老兵”与萌娃共庆“八一”
下一篇:兵种军旗发布!组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