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近日,有网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注意到,馆内标示牌上“陕西”的拼写为“Shaanxi”,比常见的拼音“Shanxi”多了一个“a”。对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应,这是官方认可的标准拼写,没有拼错。
为什么坚持多出来一个“a”呢?山西、陕西,普通话发音相同,若拼写同为“Shanxi”,在国际交流中极易混淆。无论是国际邮政、航空运输,还是新闻报道、学术研究,都可能因此产生误读。为了避免这种模糊,“Shaanxi”应运而生,它不是对汉语拼音规则的破坏,而是在规则之上的智慧变通,是为守护地域身份所做出的必要“例外”。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内蒙古在护照上的英文显示“Nei Mongol”;香港的“Hong Kong”源自当地口音,承载着独特的语言记忆。
而今天引起网友讨论的“Shaanxi”,则说明我们对文化标识的表达更加敏感、敏锐。我们不只是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在国际通行的罗马字母体系内,主动设计例外,定义自我。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这样的身份自觉日益清晰。“西安”坚持写作“Xi’an”,拒绝被误读为“xian”;各地申遗地方戏曲、推广方言;城市纷纷打造“地域IP”,从饮食到建筑,从节庆到民俗,都在构建不可复制的文化标识。既尊重既有国际规则,又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保持身份标识的辨识度,无不彰显扎根中华大地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