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涛和学生在一起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高晓红 杨叶 冉芮 实习生 吴思瑾 戴欣雨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长江大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鱼翔浅底”美景的重要举措,而守护这条“生命通道”,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就是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三峡大学水生态研究院院长石小涛,自2009年博士毕业来到三峡大学,他便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鱼类过坝技术研究。十六年来,三峡大坝是他的“国器讲台”,鲟豚保护是他的“生态教案”,他带着学生从“灰色建筑图纸”走向“绿色生态实践”,在长江两岸刻下“兴水报国”的师者印记。
他带队让鲤鱼跃龙门照进现实
“我从2009年就开始琢磨怎么帮鱼儿过坝。湖北靠水造福了千家万户,但也不能忘了水里的老居民。”石小涛介绍。在大坝面前,他和他的团队立志要把“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写在现实中。
“每座坝的水温、流速都不一样,必须亲手测量。给鱼儿修路,半点都马虎不得。”这是他常和学生说的话。从雪域高原到长江沿岸,石小涛带领团队走访了几十座基层水电站,足迹遍及西藏、四川大凉山、贵州、新疆和青海等地,累计行程超4万公里——哪里有水电站,哪里有鱼,哪里就有他们背着监测设备的身影。
“设备完好吗?数据还在吗?”2015年深冬的西藏高原,石小涛栽倒在采样点时,吐出的第一句话让学生们红了眼眶。急性脑缺氧的眩晕中,他死死攥着记录水流数据的笔记本,那上面的曲线,正关系着西藏某水电站鱼道的设计成败。
正是因这份对科研的热爱和坚守,他牵头攻克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效率提升的行业卡脖子难题,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年来,大约有4个洄游类型50种鱼类、超1000万尾鱼在他的帮助下“回家”。他还带队编制科学放流指导手册,应用于中华鲟科学放流,累计参与放流数量超300万尾,支撑十年禁渔精准落地宜昌段。
与此同时,他们研发的鱼类过坝技术形成了行业技术标准,为水利行业环评提供核心依据,并首创“江豚行为图像数据库”,以数智驱动生态预警,筑牢长江水生态安全湖北屏障。
百余名硕博研究生接力守护江河
在守护鱼儿回家的同时,他将这份责任融入教育教学。他坚信,长江大保护不仅需要科研攻关,更需要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引领学生从传统水利人转向生态工程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观测江面情况,深入了解下鱼儿的情况”9月初,在三峡大坝旁的鱼道监测站,石小涛正带着学生开展实践学习。他把课程从教室搬到坝区,让学生亲手操作监测设备,在数据流里读懂“工程与生态的平衡术”。
三峡工程是他最坚硬的“讲台”;水里的生命,是他最鲜活的“教材”。石小涛在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工程现场开设“移动课堂”,建成《长江大保护创新实践》一流课程。在长江边、大坝下、鱼道旁,开展“中华鲟放流”“江豚监测”“水力学测量”等实践教学。
“只有站在大坝边、鱼道旁,才能深切感受这项工作的使命,如今我也追随石老师的脚步,在生态保护的一线,参与了多项工程的鱼道设计。”三峡大学毕业生、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金志军说。目前他追随老师的步伐,到生态保护的一线,参与了多项工程的鱼道设计。
桃李芬芳筑梦江河,石小涛教授培养的百余名硕博研究生,接过恩师接力棒——有的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扎根讲台,有的奋战一线担任生态水利工程师。他们皆以专业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在水电工程与育人前沿续写使命传承。
石小涛还组建“益心鲟豚”志愿服务队,打造“长江大保护”科普账号,提供科普咨询超1000万人次,把绿色的种子播进千万学生的心里。“今天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未来就能长成守护长江的参天大树。这比任何论文都重要。”石小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