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汪驰超
9月24日,潮新闻记者跟随“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团的脚步,来到长江之畔的南通,追寻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脚步,近距离探寻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
大生码头与通扬运河。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1895年,甲午战败,国势衰微。
面对民族危局,张謇毅然弃官从商,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将实业视为强国之基,教育视为兴国之本。
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不仅是南通近代工业的起点,更承载着“实业救国”的宏伟理想。
大生纱厂旧址内的张謇先生像。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大生纱厂从1895年投产至今,130年来生产经营从未间断。”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站在大生纱厂旧址旁的通扬运河边,漆颖斌向我们揭示了张謇的深谋远虑。“运河不仅意味着低廉的水运成本,连接长江与京杭大运河,打通了产品内销外运的脉络;更巧妙的是,引入厂区的河水,在百年前没有自来水的条件下,解决了至关重要的消防用水问题。”
大生纺织厂旧址内标志性的钟楼。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时光流转,如今这家中国纺织“常青藤”的企业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20个,职工总数约7000人,资产总额约40亿元,形成纺织发展、进出口贸易和文化创意三大产业板块。
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接介绍企业发展。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采访中,漆颖斌特意展示了服装上的一个“謇”字。“这个字源自张謇先生的手书,”他解释道,“‘謇’意味着少言、务实、正直。它提醒我们做企业要少说多做。”
漆颖斌身着带有“謇”字的衣服。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张謇的贡献远不止于实业。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将其设立在风景优美的濠河之滨,广植花木,安置假山及亭台楼阁等园林设施,形成一个既是博物馆又兼具动植物园及传统园林性质的组合。
南通博物苑游人如织。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悬挂于博物苑南馆的这副张謇亲笔对联,道出了他创办博物苑的初衷:普及知识,启迪民。他深知,国家要富强,必须“开民智,明公理”。
河海大学内的梧桐林。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十年后,1915年,着眼于水利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张謇又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百余年来,学校历经河海工科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等阶段,于1985年恢复“河海大学”校名,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如今,河海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流学科,其中水资源工程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