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日前,“潮玩平台退款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11岁孩子的妈妈李云发现孩子在千岛App购买了500多元的卡牌,想找卖家退货退款。但却被告知,要退款必须“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的视频、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要5分钟 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李云转向平台客服求助,然而客服的回复却让她失望:“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
网络截图
20日,千岛通过其官微回应表示,本次交易纠纷因个人闲置交易引发,未使用千岛闪购服务。文章中出现的聊天截图实为买卖双方的私聊截图,并非买家和平台客服的沟通内容。截图中出现的所谓的“未成年退款须知”为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并非平台官方规则。买家向平台客服介绍情况时,自述相关交易系孩子使用外婆手机购买。(据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要求家长对孩子不间断地扇耳光5分钟,并且将视频作为凭证发送给陌生人,才能换取退货退款,这样的要求堪称匪夷所思。这样的行为无论动机为何,本质上无异于教唆家庭暴力,但凡想一想扇5分钟耳光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多大的伤害,都不可能轻率地将之作为“退款要求”提出。
令人费解的是,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竟替卖家辩解,认为个人二手闲置交易本就不支持退换货,未成年人随意下单又退款给卖家带来麻烦和损失,卖家肯定是被迫多次退款才出此下策。也有人表示,这种夸张的退款规则本来就是“玩梗”,并不是真的要家长打孩子,只是一种拒绝退款的方式。
从相关聊天截图来看,卖家也并没有对家长说明这是“玩梗”,而是很强硬地表示“退就要做”。再说,就算是“玩梗”,也不是没有边界的。个人闲置交易中卖家权益的确需要维护,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也可能带来困扰,也不排除有些成年人下单后反悔,以未成年人购买为借口要求退款。但交易纠纷应该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解决,无论如何,纵容施暴的退款规则,都是不可取的。
用“玩梗”包装家庭暴力,怂恿家长对孩子施暴,这已经超出交易纠纷范畴,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对人伦底线与公序良俗的挑衅。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梗”在网络上风行,传递了一种“用暴力摆平一切”的错误逻辑,仿佛孩子犯了错就可以用耳光来“纠正”。这样的认知会助长社会戾气,恶化孩子成长环境,破坏“家暴零容忍”的良好氛围。须知,暴力从来都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平台以卖家私人行为为由,试图甩脱自身责任,这更是说不过去。归根究底,正是因为平台上的买卖双方缺乏更规范的身份核验机制,更顺畅的纠纷处理渠道,才导致未成年人退货纠纷频发,进而出现这样离谱的退货规则。平台既然为买卖双方搭建了交易的桥梁,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规范交易流程,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未成年人交易纠纷,理应主动介入协助协商,而不是坐视矛盾激化。
当然,孩子乱花钱,家长也不能置身事外。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管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还是为了保障家庭财务安全,都要管好支付工具,防止孩子随意进行大额消费。更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让孩子明白消费的边界和责任。
交易纠纷的解决应该依靠规则和诚信,而不是渲染暴力,交易平台的责任,更应以制度与行动落实,容不得推诿塞责。杜绝“扇孩子耳光才退款”这样的荒唐规则,不仅需要法律明确底线、平台积极作为,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暴力逻辑坚决说“不”,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安全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