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采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反内卷”
文 | 辛颖
编 | 王小

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27日,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完成竞标。
本次集采有超过400家企业进入报价环节,涉及55个品种,包括抗感染、抗肿瘤、抗过敏哮喘、糖尿病用药、心血管用药、神经系统药物等领域的治疗药品。
此次国家集采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反内卷”。一些新规则,更有利于头部企业,让其在降价上获得一个缓冲期。
首先,第11批国家集采为贯彻“反内卷”基调。对报价特别低的药品,集采增加了限制。要求每家投标企业做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对于低于“入围均价的50%”的企业,要求其对报价合理性作出书面声明,详细解释其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和销售利润等。
其次,专门设置入围企业生产经验门槛,要求投标企业或其委托生产企业有2年以上同类剂型生产经验,优先考虑获得临床认可、质量稳定的企业。这在价格竞争前就会筛去一部分企业。
第三,新规调整为医院可以按厂牌报量,不仅给了医院更多的用药自主权,也减少了小品牌通过“卷低价”抢夺大品牌市场的机会。
按照原来的集采规则,不区分品牌,只要中标,厂家们能选的供货省份数量几无差异,供货量主要受到各省需求不同的影响。这让价格最低的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供货地区,也就能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利好新进入者的规则,对原来占据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则更可能会削弱其优势。
新规改为医院按厂牌报量,那么知名品牌明显会更容易说服医生和患者。医院申报采购量最大的中标企业,即便价格不是最低的,也能维持住原有的市场份额。
通常,集采采购占医院总用量的60%-80%,此外的部分,允许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组织选择采购非中选药。
第四,此次集采还新增了两轮复活环节。即便是在竞价环节被淘汰了,如果某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巨大,而一家报价未入围的企业愿意接受入围企业的中选价格,则该企业仍有机会中选。就是为确保临床常用药品的稳定供应,避免因激烈竞价导致部分优质企业意外出局而影响患者用药。
当然,仍有部分成熟品种的竞争较为激烈。公开数据显示,有九个品种的竞标企业数量超过20家。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二羟丙茶碱注射剂,此次吸引了多达48家企业参与竞标,显然,这一品种的市场集中度也将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