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李利华、柳惠芳)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评标专家履职不严、村干部私自指定施工单位……11月4日,武汉青山区公布工程建设招投标专项整治中的典型案例。
资料图片
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涉及资金量大、利益关联度高,历来是腐败易发多发重点领域。此次整治由该区纪委监委领导,由区行政审批局牵头,聚焦招标人规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评标专家违规操作、代理机构违规执业、党员干部插手干预等五大问题,常态化跟踪项目审批、招标文件编制、评标过程等关键环节,确保问题找得准、靶向更聚焦。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排查突出问题24个,问责单位及人员33个,清缴追回资金54.378万元,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线索3条,区纪委开展警示教育2次,推动建立长效机制11项,并公布以下案例:
“弄虚作假”投标企业被重罚
今年3月,省、市督办要求彻查某公司扰乱招投标市场的操作模式。区专班迅速核查发现,该公司在参与电力通道EPC项目投标时,存在业绩造假、资质材料虚假等弄虚作假行为。按职责分工转办行业监管部门后,依法对涉事企业处以47万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罚款2.3万元,并在信用平台公示失信记录。“这次处罚不仅让我们付出了经济代价,更丢了市场信誉。”涉事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后绝不再碰红线。
村级工程“未招先建”被严查
东部某街村委会在陵园建设项目中,未履行公开招标程序,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直接指定施工单位,并伪造三方比价、会议记录等资料。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后,2名相关村干部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区专班并未止步于个案处理,而是深入剖析“村民议事规则缺失”“项目审批流程松散”等根源,推动出台《村级工程类项目招标管理办法》,明确“未招标不得开工”“比价资料需村民代表签字背书”等刚性要求,从源头杜绝“微腐败”。
评标专家“走过场”被标记
在某殡仪馆设施改造项目中,评标委员会7名专家未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评分,导致评标结果公正性存疑。区专班督办行业监管部门后,对涉事专家进行约谈警示,并在“湖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标记“一般不良行为”,同步约谈招标人(文件编制不规范问题),推动评标流程“标准化”、专家履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