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瓜”,不能乱吃。
这几天,网上掀起了一波关于“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
“真正的康熙在8岁时得天花死了,后来的康熙是孝庄皇后跟洪承畴的孩子”“你看几个皇帝的画像,咋到了康熙就变了样?”还有人自称通过基因推演,证明光绪遗骸中的染色体与爱新觉罗家族无关……故事传得有鼻子有眼,“瓜”吃得越来越起劲。短视频平台上,类似“原来,康熙的亲生父亲是他”的文案甚至解读,比比皆是。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辟谣称,“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康熙生父另有其人一说没有证据支持,努尔哈赤、康熙、雍正、弘昼是相同父系。”

科学的基因序列我们可能不懂,但这场“野史狂欢”或许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历史不仅是对过往的记载,更是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基石。将历史人物随意拼接、对历史事实轻率戏说,看似“创新解读”,实则是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有人说,这不过是人们对于“野史”的好奇,讨论过后一笑了之,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但就怕段子传着传着就成了真,甚至有人把玩笑当史实、拿伪科学来造谣。当下,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炮制“史学噱头”,一些网民不加甄别便跟风传播,不仅混淆视听,更污染了网络生态。
有人造谣康熙,也有人“绑架”自己。
近日,贵州毕节网警在工作中发现,某自媒体博主视频直播中高喊“施老七拿钱赎人”,画面显示两名男子驾车捆绑、挟持一名女子,并扬言将其贩卖至境外实施器官贩卖。该视频引发部分网民恐慌,并有网民报警。经查,涉事四人之间并无实质矛盾纠纷。所谓“绑架”“贩卖器官”等内容,实为四人为博取流量、方便直播带货而故意摆拍。目前,四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自媒体是传播多元声音、丰富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然而病态的流量观、金钱观,终是让一些人失了道德底线,撞了法律红线。此类严重消费公众善意的虚假摆拍,既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也伤害了社会信任体系。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此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故意散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需承担刑事责任。
从“戏说历史”到“虚假摆拍”,两件看似不同的事勾勒出了当前网络生态中的通病——伪流量制造正以各种形态侵蚀公共空间。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让虚假信息快速扩散,或误导公众认知,或扰乱社会秩序,其危害远超单一谣言本身。历史不容戏说,真相更需守护。面对网络上的真真假假,我们应该如何做?
监管当及时,惩罚需更严;创作守底线,网民擦亮眼!
作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