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徐刚(职员)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张彦君
▲小学家校联系卡因填写要求欠妥引发争议。图/纵览新闻
因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的家校联系卡引发了争议。
据潇湘晨报报道,引发争议后,该校表示近期推进家长学校换届筹备工作,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因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已经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并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家校协同的核心,应是“围绕孩子做文章”,而非“盯着家长找资源”。学校收集家长资源信息的初衷,或许是为了搭建更高效的家校合作平台,但将“社会资源”明确作为填写项,无异于将学生家长的职业、权力与社会地位公开标签化。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这也已经越界。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印发通知,“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强调,个人职业、家庭状况等隐私信息的收集,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 原则,并明确告知用途且获得同意。
涉事学校未说明信息保管方式与使用边界,便以 “家校共育” 之名强制采集敏感信息,既违反部门规章,也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也是对教育公平的隐性破坏。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但当学校以“家校共育”之名将家长的社会资源纳入学校视野,不可避免会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到差别对待。
这种基于家庭背景的“隐性分流”,与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现实中,因家长职业背景导致学生受到差异化对待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也是公众对“资源摸底”格外敏感的根源所在。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从家长群变成“炫富群”“资源群”的新闻时有耳闻,到学校动辄号召家长“贡献力量”的案例屡见不鲜,“拼爹拼妈”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向教育领域渗透。
健康的家校合作,应聚焦于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非物质与社会资源的互换。
当事学校在致歉声明中称,“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这一解释,恰恰反映出当前教育系统对教育公平理念的理解仍流于表面。
教育公平不应只是文件中的口号,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伦理和自觉行动。在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完善的当下,捍卫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作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更应恪守公平原则,而非成为社会阶层固化的推手。只有当每个孩子都能因其本身而受到平等关爱,不因其父母的“社会资源”多寡而被区别对待,“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也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