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丘陵深处的严岗村,肖九林用90厘米的身高,丈量出36年乡村医路的伟岸尺度。当这位61岁的乡村医生蹒跚行走在村巷田埂之间,他矮小的身躯与崇高的职业形成了强烈的精神映照。这并非身体的缺陷,而是生命的挺拔。
肖九林的成长历程,是一部与命运较劲的奋斗史诗。3岁患病致残,9岁才踏进校门,求学路上饱受冷眼与嘲笑。“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如暗夜灯塔,支撑着他走过孤独的青春岁月。从卫生院跟班学医到考取乡村医师资格证,25岁的肖九林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这份执着,展现着在逆境中突破自我、用意志改写人生轨迹的非凡勇气。

然而取得行医资格只是挑战的开始。几个月无人问诊的冷遇,是对这位残障医者信心的严峻考验。肖九林没有退缩,他选择用时间和诚意赢得信任,潜心钻研医术,主动登门普及健康知识,像家人般对待每一位患者。这种“日久见人心”的朴素坚持,体现着基层工作者用时间酿造信任、用行动书写承诺的宝贵品质。
肖九林的行医之路,离不开妻子黄淑珍那副坚实的脊背。三十多年来,她背着丈夫翻山越岭,雨夜出诊时摔倒在泥泞中仍坚持“救人要紧”。这对夫妻用“你背我行医,我用心治病”的独特配合,共同守护着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他们的爱情因医者仁心而缔结,他们的婚姻在共同出诊中升华。这种相濡以沫的伴侣情谊,如同支撑梦想前行的温暖力量,让艰难的行医路充满温情。
在肖九林的诊所里,看病问诊有着独特的“肖氏疗法”。他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常常用自身经历开导患者,“我都能够活下去,凭什么你不要阳光一点勇敢一点。”这种将心比心的沟通,让他的诊所不仅是治病场所,更成为村民的“信息枢纽”和心灵驿站。肖九林的行医实践证明,真正的治愈从来都是医术与关怀的双重奏鸣。
36年来,肖九林始终秉持着“减轻村民看病负担”的初心,适度开药、开平价药,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医者仁心。他的工资卡上或许没有惊人的数字,但他的“健康账户”里,存满了村民的信任与感激。这种精神上的富足,彰显着“给予比接受更幸福”的价值真谛。
从被嘲笑的“小矮人”到备受尊敬的“肖医生”,肖九林用一生证明了生命的高度从不取决于物理尺度,而在于灵魂的厚度。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医生群体的默默坚守,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更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用一生的坚持,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像肖九林这样的基层健康“守门人”。他们或许没有伟岸的身躯,却有着挺直的脊梁;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硬骨气”,在逆境中不屈,在平凡中坚守,用90厘米的身高,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陈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