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与影响
- 政策内容
- 招生禁令:2025-2026学年起,哈佛不得招收新的国际学生;现有国际学生需转学至其他SEVP认证的学校,否则无法维持合法身份。
- 政府立场:美国国土安全部称此举是对哈佛“屡次违反联邦法律”的惩罚,并警告其他高校。政府要求哈佛提交国际学生参与抗议活动的记录,但校方以“侵犯学术自由”为由拒绝。
- 受影响群体
- 现有国际学生:哈佛目前约有68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27%),加上访问学者,总人数近万人。未完成学业的学生需在短期内转学,已录取但未入学的学生无法正常入学。
- 财务冲击:国际学生学费是哈佛重要收入来源(年均学费约8.7万美元),政策可能加剧学校财务压力,但哈佛依赖捐赠基金(532亿美元),短期运营影响有限。

二、留学生的应对措施
- 法律途径
- 诉讼与临时禁令:哈佛已表示将起诉政府,律师建议学生关注法律进展,申请临时限制令以延缓政策执行。部分学生可能通过旅游签证(B类)暂时留美等待结果。
- 转学程序:学生需尽快联系其他SEVP认证高校,提交转学申请并更新I-20表格。哈佛承诺协助学生过渡,但时间紧迫可能影响学术连续性。
- 签证与身份调整
- OPT/CPT影响:在读学生若处于实习阶段,需确保新学校支持其工作许可;毕业生若在宽限期内(60天),需尽快离境或转换身份。
- 备选国家:部分学生可能转向加拿大、英国等国的院校。中国教育部已提醒留学生关注政策变化,做好应急准备。
三、哈佛大学的立场与应对
- 校方回应
- 哈佛称政府行为“非法且有害”,认为这是对4月拒绝政府干预招生政策的报复。校方已启动法律程序,并拨出2.5亿美元自有资金支持科研,校长自愿减薪25%以缓解财务压力。
- 长期影响
- 学术声誉:国际学者占比高,政策可能削弱哈佛的全球竞争力,影响科研合作与多样性。
- 政治博弈:事件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对高校“左翼倾向”的压制,可能引发其他名校的连锁反应(如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已被冻结资金)。
四、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建议
- 学术界的声援
- 斯坦福、普林斯顿等高校谴责政府干预学术自由,欧盟教育专员警告此举可能破坏全球学术交流。
- 学生行动建议
- 紧急联络资源:通过哈佛国际学生办公室、移民律师获取指导;加入学生组织(如哈佛学生会)争取权益。
- 心理支持:政策变动可能引发焦虑,建议利用校内外心理咨询服务9。
总结
此次政策既是特朗普政府与哈佛长期矛盾的激化,也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政治干预的冲突。留学生需尽快行动以降低风险,同时关注法律进展。长期来看,事件可能加速国际学术资源向其他地区转移,重塑全球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