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笔算加减法学习了两周,每日一页的竖式计算,孩子的准确率几乎每次都是100%。
检查作业时,我都经常容易把加法和减法看错,但发现孩子毫不马虎,在加减法之间切换自如,美滋滋地想:孩子进步很快,看来笔算加减法已经难不住他了。
孩子自己也感觉这几天状态良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得到的奖励贴数直线上升,很快就能集齐兑换礼物了。
但是,没有等来他的礼物,却收到了数学老师的信息:
孩子考试错误比较多!跟孩子们说,像这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尽量先在草稿纸上用竖式算一算,再把答案写上去,但是考试的时候,孩子仍然没有这样做,导致很多题目该进位的没有进位,该退位的没有退位。再给孩子一张新的试卷,重新做一遍吧!
在学校,孩子就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单独重做。
老毛病又犯了!单纯做竖式计算没问题,一做题型多变的试卷就忘了列竖式。
两周前做笔算加法试卷,错18题。一周前,做笔算减法试卷,错17题。错误的共同点都是没列竖式导致计算错误!
两次都让他列竖式重做一遍,同时纳入错题复做。每次都要耗费更多时间,影响了情绪,耽误了玩的时间。每次都强调竖式的重要性,即使如此,还是不长记性。
孩子可能需要吃更多苦头吧?只有被老师再抓一次,才会印象深刻。
决定跟孩子做一次沟通,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我们强调100遍,不如自己打心眼里认可一遍。
晚上问孩子为什么不列竖式?孩子说:我以为能做对,就没列竖式。
看,还停留在口算就能算对的既往习惯上。自以为是的成分太严重,没学会走就想跑,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两周的学习、过去的失误,还没有让他深刻意识到列竖式的必要性,说明吃的苦头还没有戳中他的痛处。
现在来看,学好笔算加减法的最大障碍,已经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习惯养成和心理认知偏差。
该怎么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呢?又要和孩子斗智斗勇。
错了接受惩罚,能让孩子有戒备之心,从而减少错误。但是,如果是家长单方面提出惩罚措施,孩子感觉到的是被强迫,会产生对抗心理,心里不服气,很难和希望他改正的事情进行挂钩。
所以,让他自己提出惩罚措施,自己承担自然结果。
针对以后再次出现不列竖式计算错误的情况,孩子提出两个惩罚方案:
1、罚一周不能玩!
2、罚重做一遍。
在和孩子商量的前提下,再犯错惩罚就是顺理成章的。孩子提前知道惩罚措施,也有一定的压力,以后再做题要小心掂量掂量,为避免被罚而认真对待。
找出曾经错过的两份试卷,对错误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对比。
错误率:不列竖式,两份试卷分别错18题和17题,被批评不开心。列竖式,全对有成就感。
增加任务量:
①将错误题目全部列竖式,即使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样简单的也不例外,本来能省的也不能省。
②不管错1题还是错两题,对应的整道题都要做,题量为一份试卷的四分之三,列竖式的数量接近60个,任务翻3倍。
耗费的时间:
列竖式正确率高,做一份试卷花30分钟,就只需要这30分钟。
不列竖式错误率高,除了30分钟之外,还要列竖式改错10分钟,做错题20分钟,相当于耗费2倍甚至更多时间。
耽误的娱乐:
改错就要少看10分钟视频,差不多有4-6个视频。重做错题再少看20分钟视频,差不多有8-12个视频。换算成孩子熟知的视频数,犯错成本一目了然。
如果认为犯错成本较低,屡次犯错,就要追加惩罚,再加做同样数量的题,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犯错要付出代价。
孩子从心理上认可了列竖式的必要性,想养成好习惯,需要做一些准备,从启动开始、到条件反射、再到练成肌肉记忆。
确定规则:不列竖式等同于未完成作业,需要重新做一遍。
物品准备:一个草稿本和直尺。
行动准备:每次做题前先做固定动作,拿出草稿本和直尺。
具体做法:一旦看到有需要计算的部分,就在草稿纸上列竖式,得到结果后立即写在答案处,防止遗漏。所列竖式要顺序排列、工整认真,防止看错算错写错。
检查跟进:做完题目后,要同时检查草稿纸,引起孩子的重视,以防投机取巧、心存侥幸。
先实行一周看效果,根据结果调整可行方案。
写在最后:
其实学好笔算加减法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孩子在没有能力做到口算准确的情况下,不列竖式,就会导致出错连连。对于普娃来说,还是要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规规矩矩、严谨认真地列好每一个竖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准确率,拿到更理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