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多年耕耘,今朝收获。随着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日逐渐临近,考生们也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尤其是眼看着高考的日子临近,今年又是宁夏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次考试,使得备考氛围愈发紧张,压力如影随形,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状态各异。我身边不少的家长反馈不仅考生压力很大,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不安和担心。如何正确看待考前焦虑,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今天我们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丽琴,以及我们的老朋友雷莉青老师。下面请两位嘉宾和我们的听众朋友打个招呼。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丽琴:观众、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雷老师:观众、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每年在高考来临之际,一方面是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非常大,甚至会出现情绪上较大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反应,比如失眠、头痛、肠胃功能紊乱,一方面呢家长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有的则心态乐观,觉得孩子坚持考完就是胜利,“人生很长,不必慌张,你未长大,我必担当”,道出了一部分家长的心声。这些情况都表明,高考前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至关重要。雷老师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孩子和家长为什么会在大考前有这样大的心理压力呢?
雷老师:好的,谢谢主持人,在高考前的最后时段里,每位高三学子都站在了成长的关键节点,这段时光承载着家长和孩子无数的梦想与期待。在同时高考冲刺的紧张氛围中,不少的学生遭遇了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着他们的备考状态,具体来说包括外部期待重压:父母的期许、老师的鼓励,本是支持,却让很多同学觉得“必须考上好大学” ,陷入“自我施压”状态,心理压力剧增。内部高要求束缚:不少同学目标过高,如“考上名校”“稳居前列”。一些超标准的想法和完美主义成为隐形惩罚,表现与期望有落差就会自我怀疑。还有时间紧迫焦虑:所剩复习时间少、知识点多,冲刺阶段很多同学感觉时间紧、效率低,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陷入“焦虑 - 低效”循环。
主持人:刚才雷老师提到了每个高考的孩子都承载着家庭和他们自身的期待,对此我深有同感,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一个人的学习,其实他的背后站着不少的人,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和自身的期待,有时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在考试时担心辜负他人,难以轻装上阵。我知道王主席今年也是家有考生,不知道从家长的角度王主席如何看待家长的焦虑?
王主席:好的主持人,说实话,我还是真有点焦虑。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我为什么会焦虑,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自己对孩子考试结果的期待过于高,对于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这个期待和担心的背后,应该说包含着对于孩子的一点不信任,虽然孩子也在努力,但是在我们父母的眼里,总是会认为孩子的努力程度不够甚至不太努力,这种想法也会不由自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也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让他觉得他没有能力面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我们会说我告诉孩子不要焦虑、不要担心、不要紧张,但是恰恰孩子从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中解读到的信息是焦虑和紧张,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说。所以我想在这时候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让自己放松一些,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度,避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从而有利于孩子焦虑情绪的缓解。
主持人:王主席的分享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也会想自己的孩子如果在面对一些重要的考试的时候会如何如何,看来对于家长而言,因为孩子的学习引发的焦虑是正常而又普遍的,只是很多时候家长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那么无形当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考前的压力,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作为我们家长来说,可以适当的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寻找一些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和方法,对吗,雷老师?
雷老师:是的,说明我们此时此刻,包括王主席和主持人在内,已经开始有了对情绪的觉察了,觉察也是我们应对焦虑的开始,因为有的时候这个觉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也在协助我们更好的去面对这个焦虑,其实不管是我们的焦虑还是孩子内在的焦虑,对我们家庭的发展和孩子自身的学习成长是有意义,帮助我们看到内心的需求,关键是这个焦虑如何控制在一个度的范围内,家长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孩子身上,容易产生过高期待和空洞的说教。一旦达不到目标,这类家长就容易比孩子还要焦虑,更不用说排解孩子的焦虑了。对此,我想王主席可能会有更实用的办法。
王主席:对我来说就是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一些方法,减轻压力感。比如缓解焦虑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动起来,让自己忙起来,规划好接下来的事情,让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去做,当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充实的,自信心就得到了一个增强,从而起到一个缓解压力的作用,这一点不只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对于孩子也是很好的引导,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们的专注度会给孩子看见,那么作为家长来说我们的行为在无形当中对孩子也产生的一个积极影响,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品质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虽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应对考前压力的这个方面,但我觉得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孩子,一次次的经历,其实都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总结过往、赋能未来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所说考前压力,不仅仅是面对中高考的压力,我们人生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很多,很多事情尤其是面对选择和竞争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样看来前面所说的让家长和孩子都要忙起来,做好自己的事,规划好自己的事情,然后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做而不是躺平就很重要,其实这也是对孩子的一个高质量陪伴,对此王主席应该还有不少感受的。
王主席: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可以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式给自己和孩子打气赋能。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实是一种自证语言,也就是设立一个较高的自我期待,这种方式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行为表现,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动自己内心的各种资源,用于攻克当下遇到的各种难关,可能有的孩子说我只能考这个成绩,考不上那么多,我只能做到这样,那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角色,也是要适当地运用一下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孩子以前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努力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如果愿意努力现在依然可以,而不是习惯于负面的语言,比如:“你怎么这点内容都不会啊”,“你怎么一点都不上心呢”,等等一系列这些的语言,这些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影响整体状态。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还有一点,如果实在避免不了,感觉自己实在是不会说,就远离孩子,少接触。
主持人: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考前不紧张,但是到了考场之后遇到不会做的题,一看这一题十多分二十多分呢,就容易突然出现的焦虑、着急,这样的情况要如何应对这呢,请雷老师支支招?
雷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慌,因为慌乱的状态下,会导致身体腺素分泌,从而使我们聚焦的视野狭窄,更不容易全面把握问题,甚至导致注意力的发散,无形中占用了考试的时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在不影响考场纪律的情况下,尝试深呼吸三次,让自己的情绪从波动的状态中调整出来,同时通过前面王主席提到的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心底安慰自己几句话,比如“我可以的”,等待情绪平复后,再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最终可以起到缓解现场做题中的紧张压力。备考阶段,同时也需要保证充分的饮食、睡眠和运动: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这一点不仅是给考生的,也是给父母的,合理作息,营养均衡,清淡饮食,共同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主持人:其实无论是高三的孩子还是初三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风格,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有期待的,再加上孩子接受的信息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得多,因此给予孩子适当的尊重和认同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生命动力,让孩子明白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使命和担当,这样的话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的人格特质。雷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们的家长一些更加具体的建议呢?
雷老师: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提到前面所讲到的情绪的部分,就是当我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可能投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或者说我们的焦虑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有考试就意味着会有分数、有进退、有评判、有对错,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作为家长要尽可能在主流的评价标准下,帮孩子打开个缺口,让孩子得以喘息,继而获取新动力。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目标,告别完美主义。最后冲刺的时间,不是要“征服所有知识”,而是要“巩固优势、查漏补缺”。可以制定3+3每日计划:每天明确3件“必须完成的固定任务”(如:复习1个物理模块+背诵1篇语文课文+整理10个英语高频错题),再留3个机动时间(用于灵活调整或休息),避免计划太满导致挫败感。用“过程导向”代替“结果导向”:比起“高考必须考到600分”,不如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弄清楚三角函数的3种易错题型”——专注于“做好眼前事”,结果会自然呈现。适度的紧张是动力,过度的苛责才是阻力。我们不需要做到100分,带着“80分的勇气”向前跑,就已经赢了。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王主席和雷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关于考试的一些焦虑状态如何应对,以及家长可以做哪些能够缓解孩子的焦虑,我们原来以为这个焦虑是一个负面词,其实适当的焦虑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增加孩子的负担。因为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是一次考试决定的。毕竟,人生的精彩,永远在于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力量!希望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把一段话送给各位考生朋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允许偶尔的脆弱,更相信长久的努力;像拆解试卷一样拆解焦虑,把“我怕考不好”换成“我能解决哪一个具体问题”;像期待礼物一样期待高考,因为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这个夏天给出答案。
内容来源:听见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