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其关键基石,在教育事业中占据核心地位。自2000年起,我国陆续颁布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件,紧密围绕不同时期教育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对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入剖析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展轨迹、内在逻辑及未来走向,不仅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脉络,更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阶段递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0年至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以“规模扩充—质量提升—全面深化”为主线,形成三阶段递进发展格局。从解决师资数量短缺到构建专业化发展体系,再到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关键政策文件始终精准锚定教育发展需求,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规模扩充阶段(2000—2010年):破解师资短缺的基础建设。2000—2010年,我国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师资数量缺口显著,政策以“扩充队伍规模”为核心。将教师教育体系(含职后继续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框架,提出“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体系,推动教师队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求,为继续教育从部门规章向国家战略深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打破师范院校单一培养模式,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拓宽师资培养渠道;2007年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投身师范教育,截至2023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15万人,超90%的毕业生履约任教,重点补充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该政策成为基层师资“稳定器”,被多地借鉴推广。这一阶段的政策逻辑是通过继续教育、多元培养、定向招生等举措,短期内快速补充教师数量,缓解“有师教”问题。
质量提升阶段(2011—2018年):聚焦公平与专业的标准建设。2011—2018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育公平与教师质量成为焦点,政策转向“专业化+均衡化”双轮驱动。比如2011年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确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课程理念,推动教师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2012—2015年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首次系统规范教师专业素养,涵盖教育教学、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等能力要求;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待遇提升、职称倾斜、培训优化等方面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困境得到显著缓解;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等改革举措,系统规划了师德建设、编制改革、待遇保障等27项改革举措,规划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蓝图。这一阶段通过标准引领与资源倾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回应“教得好”的需求。
全面深化与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融入教育强国战略的系统升级。2019年至今,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政策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目标,强化战略引领。比如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师范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师范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师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支持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教师,优化学历结构,重点补充科学教育等紧缺学科师资;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将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教育强国根基”,从师德建设、素质提升、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规划。这一阶段以战略规划与精神引领推动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政策演进逻辑:目标、主体与理念的三重转变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优化,本质是教育治理逻辑的升级。从目标导向到制定主体、从理念范式到实施路径,政策演进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体现出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协同、从规范约束到发展赋能的深刻变革。
目标导向: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与公平并重”。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期,师资短缺矛盾突出,政策以“扩充数量”为核心。东北师范大学李广和李欣桐研究指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既促教师专业成长又扩师资规模,适应课改与素质教育需求。政策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2000—2010年这类师范生数量递增,如江苏2005年该类师范生占比较2000年增长近20%,缓解了师资短缺。其后,社会转向高素质人才需求,政策目标聚焦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牛佳研究提到,2010年后《教师专业标准》系列文件从专业维度规范教师素养,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则通过提高待遇(部分地区月均津贴增幅15%—20%)、优化职称评定等举措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教师队伍结构性优化。
制定主体:从“教育部门独奏”到“多部门协同治理”。早期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单一主导,便于集中资源统一规划,如统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以保障培养规范性。华东师范大学潘靓和荀渊指出,这种模式在标准化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政策制定主体趋向多元,形成“教育部统筹+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格局。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整合多部门力量,涵盖师德建设、管理体制、待遇保障等改革;深圳宝安区制定政策时,通过300余所学校调研、18场座谈广泛征求意见,体现公众参与。尽管多元协同存在利益协调挑战,但已成为政策科学化的重要方向。
理念范式:从“标准化规范”到“发展型服务”。早期政策侧重规范教师教育流程,确保培养标准化。牛佳研究显示,传统师范教育对课程设置、课时占比有严格规定,如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课程的标准化配置,奠定了教师培养的规范性基础。
近年来,政策理念转向服务教师专业发展。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首次面向全体教师,标志理念转型;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推动需求导向的精准培训。各地据此开展多样化培训:广西将理论与传统文化融入“国培”“区培”,贵州实施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甘肃试点“人工智能赋能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均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助力专业成长。
政策内涵深化:从基础建设到战略赋能的升级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涵伴随时代发展持续深化,从教学技能培养逐步拓展至全方位、战略性发展。
早期,受教育资源制约,政策聚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师范教育侧重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传授,以满足基础教学需求。时代发展推动政策转型,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建设成为重点。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提升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置于首位,确立师德优先地位,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向高质量专业化迈进。“国优计划”输送研究生层次教师,优化学历结构;师范生公费教育本研衔接,招生向中西部及农村倾斜。待遇保障从薪资扩展至全方位。2024年《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文化、住房等多维度保障,吸引和留住人才。政策理念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持续升华。相关意见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师范院校增设专题课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八大体系”战略框架,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凸显政策内涵的时代拓展与战略高度。
未来发展趋势:教师队伍建设的六大方向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紧扣教育现代化脉搏,正以多维突破勾勒未来发展蓝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师德师风:构建全周期价值引领体系。政策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构建全周期师德培育体系——覆盖培养、入职、职后各阶段,通过专题课程、案例实践强化师德认知,并建立刚性考核监督机制,让师德成为教师职业的“第一标准”,塑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专业发展:打造“实践—研究—创新”能力闭环。为应对教育创新挑战,政策将聚焦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优化师范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建立常态化研训机制;鼓励教学科研融合,以“实践—研究—创新”链条助力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教育公平:深化资源倾斜与结构优化。政策将深化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支持:完善“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待遇提升、职称倾斜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加强特殊教育、薄弱学科师资供给,以“精准滴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学生。
政策效能:建立数据驱动的循证治理模式。未来政策制定将建立“数据—需求—方案”闭环: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教师痛点,如培训需求、职业发展瓶颈等,精准设计政策工具;强化实施效果评估,动态调整优化,推动政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施策”,提升治理科学化水平。
战略定位:统筹教育强国建设全局。政策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强国战略框架: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推动教师培养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使教师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力量。
数字赋能: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应信息化趋势,政策将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使其掌握智能教学工具、数据分析等技能,以技术赋能课堂革新,引领教育现代化浪潮。
自2000年起,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不断演进。政策内容从扩充数量转向质量与公平并重,制定主体趋向多元,理念聚焦服务教师发展,精准回应不同阶段教育需求。
未来,政策将朝着强化师德、提升专业、促进公平、精准施策方向推进,为教育强国筑牢师资根基,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保障,助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8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