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分的差距决定的是成百甚至上千名次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押中了题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很有可能因此,在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比其他同学领先好几分、甚至十几分的优势,这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环境下,足以改变学生的命运。
每年高考之前,市面上都会有花样百出的押题卷,不少家长恨不得把市面上所有的押题卷都买回家,有人嘲讽这种行为是侥幸心理作祟,可在高考一分压倒上千人的情况下,这样的侥幸心理,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可事实证明,市面上卖的再贵的押题卷,都不如名校名师的“一句话”更有分量,在高考分数出炉后,各省份名列前茅的学霸考生们也成为了媒体们争先采访的对象,当其他学霸还在回答勤奋、热爱的时候,湖北一位排名前十的考生,却用一句话让人意识到,高考原来真的不公平。
作为湖北省高考排名前十的考生,这名同学毫无疑问是高考的屏蔽生,面对记者询问的“学习方法”时,他却不小心说漏了嘴:“我们会做黄冈密卷,但我们用的密卷和市面上流通的不太一样”。
密卷、押题卷并不罕见,但能和市面上流通的不太一样的是什么卷?听到这句话的家长们已经不淡定了,这不就是在说那种内部才能拿到的高考押题卷吗,似乎是意识到了自己已经说漏嘴了,他随后找补道:“是老师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缺陷,量身定制的”。
但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就有种越描越黑的感觉了,学生那么多,密卷怎么可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缺陷量身定制的呢?如果说是学校老师根据班级测试的整体情况出的卷子来查缺补漏还比较可信,但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量身定制,实在是太离谱了,可信度几乎为0。
这句话背后的真相已经不言而喻了,不少网友也后知后觉,难怪高考结束后,总有那么多学生一出考场就兴奋的炫耀“老师又押对题了”,也难怪某些老师总能押对题,高考,真的还有公平可言吗?
我们都知道,高考出题是一项极为保密的工作,出题老师本人在被选中前也不知情,他们会在某一天突然被相关部门带走,进入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期间,所有电子设备被没收,直到高考结束才能恢复自由并承认自己的出题人身份。
按理来说这样的操作足以保证高考题目的绝对保密度,也无法让这些出题老师有任何泄露题目的可能,那么某些学校又是如何给学生压中高考题目的?其实原因很简单,百密也有一疏。
一些重点中学,会要求那些有资格参与高考命题的教师提前准备一套试卷并封存,一旦发现某位教师突然联系不上(通常意味着被选为出题人),学校就会立即启用这套试卷进行集中训练。
而出题老师往往会从自己熟悉的题型、思路,作为自己创作高考题目的出发点,这使得他们所在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到与高考题目风格极为相似的题型,如果这是一道大题,那么在出题思路和解题思路都相似的情况下,即便只换个分数,对于那些接触过这类“密卷”的学生来说,这道题也跟白送分没什么区别了。
如果这道题恰好是一道能够拉开考生差距的难题,那么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学校显然不会傻到把这种“内部密卷”宣传出去,市面上也必然不可能流通这种密卷,即便这种操作在重点学校圈子内,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未公开、但人尽皆知的秘密。
哪所学校的老师有机会被选中押题,哪所学校的学生就已经领先他人一步,提前一只脚迈过了高考的起跑线上,靠着这种“密卷”的支撑,哪怕这所学校平时的成绩不突出,高考也能拿下不错的战绩。
但刚参加高考后的孩子们,哪里懂得这些弯弯绕绕,他们或许天真的以为,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密卷”,殊不知老师总能押对题也不是靠未卜先知,更不知道,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超越公平的一次竞争了。
这位湖北考生无意中的’“说漏嘴”,揭开了这层面纱的一角,但这种做法在法律层面并不构成作弊,只能被视为一种教学策略或学校资源优势,可见在高考前的准备阶段,这种“隐形的不公平”一直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普通学校难以企及的优势。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