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找工作本就像在钢丝上跳舞,武汉大学的毕业生们,最近更是被一口从天而降的大锅砸得晕头转向。
就因为一个杨同学的操作,整个学校的招牌被折腾得比菜市场的烂菜叶还不值钱,连 HR 的招聘系统都对武大学历自动亮起红灯:"抱歉,贵校诚信余额已不足"。这哪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分明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百年老汤。
某招聘平台的聊天记录最近炸了锅:一位武大同学求职被拒,HR 的理由堪称直球暴击 ——"鉴于贵校在图书馆事件中的不实指控、败诉后拒不道歉且公开炫耀的行为,我方认为合作缺乏诚信基础!"
这话听得人血压飙升,就像你辛辛苦苦考了驾照,结果因为隔壁车酒驾,交警连你的车都扣了。
更魔幻的是,有网友爆料某集团老板直接拍板:"武大简历先挂起来",这操作比古代连坐还狠,简直是把整个学校的毕业生都当成了杨同学的 "同案犯"。
要说这锅背得有多冤?就像你在食堂排队打饭,前面人插队还打翻了餐盘,结果阿姨把你也赶出了食堂。那些挑灯夜读的武大学子,怕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四年熬秃的头、写秃的笔,最后竟栽在一篇漏洞百出的硕士论文上。
杨同学那篇把《民法典》,写成《离婚法》、把"子女"写成"了女"的大作,不仅能通过答辩,还连累得同门师兄弟找工作时都得自带"诚信证明",这哪是学术不端,简直是学术 "投毒"。
更讽刺的是,校方面对舆论就像按了暂停键的播放器。学生被诬告时,他们火速给处分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法院判了冤屈,他们装聋作哑比庙里的泥菩萨还淡定。
如今眼看毕业生成了冤大头,还是一副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模样,活脱脱把 "百年名校" 的招牌擦成了 "百年不粘锅"—— 啥责任都粘不上。
网友们的愤怒,不是没道理。有人吐槽 "这样的论文都能算优质,武大的学术质量不如拼多多砍一刀靠谱",还有人直接向教育部举报,要求撤销武大相关学位点。
这就像餐厅出了食物中毒,食客不光要求退钱,还想让食药监吊销它的营业执照。毕竟当高校把 "学术严谨" 变成 "学术演技",把 "知错就改" 变成 "死猪不怕开水烫",公众只能用脚投票 —— 不仅自己不去,还得劝身边人别踩坑。
企业的反应,其实很现实。HR筛简历就像菜市场挑菜,谁会买有虫眼还不新鲜的?武大现在的处境,就像某奶茶店曝出卫生问题后,就算新品再好喝,顾客也得犹豫三分。
毕竟招聘不是慈善,企业要的是靠谱的人才,而不是可能带来 "诚信风险" 的定时炸弹。
当 "武大学历" 从加分项变成减分项,受损的可不止是应届毕业生,还有那些兢兢业业的教授、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员,以及学校积累了百年的声誉资本。
最让人唏嘘的是,这场风波本可以有另一种结局。如果校方早点纠错,像刮胡子一样果断剔除害群之马;如果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像安检仪一样严查论文漏洞,何至于让无辜学生替人背锅?
现在倒好,毕业生找工作要解释 "我不是杨同学那样的",就像扶老人被讹后,好人出门都得带行车记录仪 —— 这哪是学校的悲哀,简直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隐痛。
武汉大学的沉默,正在变成对学生的 "慢性伤害"。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不该成为校方不作为的牺牲品;那些求真务实的学者,不该为学术不端背黑锅。就像寺庙里的钟声需要按时敲响,高校的公信力也需要及时维护,一旦任由尘埃堆积,再响亮的名号也会蒙尘。
如今教育部的举报信已经寄出,企业的招聘门槛已经架起,公众的眼睛还在盯着。校方与其继续装鸵鸟,不如拿出点 "刮骨疗毒" 的勇气:该撤销的学位撤销,该道歉的赶紧道歉,该整改的立刻整改。毕竟百年名校的根基,从来不是靠沉默维持的,而是靠一代代人的坚守与担当。
否则再这样下去,怕是以后武大学生自我介绍都得说:"我毕业于武汉大学,不是那个杨同学所在的武汉大学哦"。
到那时,就算校史再辉煌,也只能沦为全网的笑话 —— 毕竟失信的帽子,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上一篇:高伟:两双手与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