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全班30个人一半去实习了”“我是大一学生,目前简历上有3个行业的3段实习经历”……近日,“卷实习”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热门话题。据《工人日报》报道,一项面向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有过至少一次实习经历,17.42%的受访者拥有3次及以上实习经历。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担忧大学生过早陷入职场竞争,也有人批评“实习内卷”加剧焦虑。但客观来看,大学生积极实习本身并非坏事,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卷不卷”,而在于实习能否真正提升能力,以及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大学生实习热的兴起,首先反映的是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有相关实习经验”,甚至将实习经历作为筛选简历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尽早积累实习经验,其实是理性选择。与其批评他们“卷”,不如思考,如果实习不是求职的“敲门砖”,还会有这么多学生争相投入吗?
事实上,适度的实习竞争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通过实习,大学生能更早明确职业方向,避免毕业时因缺乏社会经验而陷入迷茫。例如,一位大二学生尝试过金融、互联网和传媒三个领域的实习后,发现自己更适合创意类工作,这种试错成本远低于毕业后频繁跳槽。因此,“卷实习”本质上是大学生在现有就业体系下的主动适应,不能简单归咎于“盲目内卷”。
当前大学生实习生态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太多人实习”,而在于许多实习沦为“打杂”或“廉价劳动力”,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作临时工,安排复印文件、整理表格等低价值工作,学生既学不到技能,也得不到有效指导。更普遍的情况是,实习薪资远低于法定标准,甚至存在“付费实习”“黑实习”等乱象。这样的实习,即便数量再多,对职业发展的帮助也有限。
要提高实习质量,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力。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实习生培养计划,而非仅将其视为廉价劳动力;高校则可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让实习与专业学习结合。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每周部分时间在校学习,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实习经历直接纳入学分体系。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它能确保实习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能力提升途径。
在当前的实习市场中,大学生权益保障严重缺位,我国《劳动法》未将实习生纳入劳动者范畴,导致其难以享受最低工资、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障。许多学生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权索要实习协议、加班费。这种“权益裸奔”的状态,使得实习风险完全由学生承担。2023年,某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猝死,因未签订正式协议,企业责任认定困难,此类事件暴露出法律保护的空白。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完善立法,明确实习生与企业的权利义务。例如,可规定实习薪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强制企业为实习生购买意外保险。其次,高校应设立实习监督机制,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避免学生进入“血汗工厂”。最后,平台和媒体可提供实习评价系统,让学生分享真实体验,形成市场监督。只有当权益得到保障,“卷实习”才不会是零和游戏,而是真正有价值的职业探索。
大学生积极实习本身是职场意识增强的表现,社会无需过度担忧“内卷”,而应关注如何让实习发挥应有价值,理想的实习生态应具备三个要素:有意义的岗位内容、合理的薪酬保障、明确的法律规范。只有这样,实习才能成为学生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而非焦虑的催化剂。当企业、高校和法律都能各司其职时,“卷实习”将不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职业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