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今年,民办本科院校的“招生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需要补录,湛江科技学院经过三次降分征集志愿后,仍有2900多个缺口;更夸张的是,广西为了招满学生,甚至在最后一次征集志愿时,取消了文化录取分数线,云南更是搞到了第六轮志愿征集。这些现象都在传递一个强烈信号:靠降分补录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
仔细分析这些招生数据就会发现,降分补录这个应急策略其实存在很大问题。表面上看,降低分数线似乎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大学,但实际情况却很残酷。这种做法就像割肉补疮,分数线每降一分,学校的口碑就受损一分;补录次数每多一轮,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就减少一分。
更麻烦的是,降分录取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最后又会导致就业困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也让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选择更加谨慎。
对比一些办学成功的案例,传统民办高校的问题就更明显了。比如福耀科技大学第一年招生就吸引了683分的高分学生,关键就在于他们精准对接了玻璃制造行业的需求,学生一毕业就能对口就业。
反观很多民办高校,还依旧在大量培养市场上已经过剩的经管类毕业生生。就业率及薪资本来就比不过公办高校,如果专业上再没有任何优势,即便分数一降再降,恐怕这种权宜之计,也越来越难打动精打细算的学生及家长了。
要真正解决问题,民办高校恐怕要在转型上下大功夫。首先要在专业设置上大刀阔斧地改革,砍掉已被市场淘汰的专业,转设市场与社会发展方向亟需的专业;其次要创新培养模式,像宁波那所与芯片企业合办“工程师班”的学校一样,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一空;最后还要控制办学成本,给学费下调留下空间。
说到底,现在民办高校面临的是一场供给侧改革。降分录取就像给重症病人打强心针,只能暂时维持;而特色化办学才是治本之策。随着教育市场越来越理性,学生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前景,而不是一纸文凭。与其在降分补录中消耗最后的信誉,不如痛下决心进行转型。教育市场正在从“唯学历”专向“看价值”,只有提供真正有竞争力的教育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