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留学选校思路:
Hello,各位家长和同学们!请问选择美本留学的你们,是怎么筛选申请学校的呢?是看四大权威世界排名,还是听升学指导老师的推荐?是在各校官网搜索课程和师资,还是亲身参加名校的招生宣讲或开放日?
其实择校是一个严谨且漫长的过程,筛选思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有的同学目标明确,早就锁定了2-3所梦校立志要上岸;也有的同学兴趣广泛,只要学校的发展前景好即可……
所以今天,ss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美本藤校招生官老师提倡的“三看”和“三规避”,给正在迷茫的大家提供一个稳妥有保障的选校思路!
学校官网 | 宣讲/开放日 | 权威排名
前期调研阶段,大家往往会因为信息量爆炸而感到毫无头绪,这个时候建议直接精筛官方资料、提高效率,只看学校官网、官方宣讲会(条件允许的可以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只参考最权威的四大排名(U.S. News/QS/THE/软科),暂时摒弃一切“主观评价帖”。
学校官网是美本申请信息最全的地方,不仅有大家最关心的关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术资源等等,还有官方最新的申请指导、录取要求、校园信息……
以宾大为例,通常来说学校官网的首页都可以直接找到“ADMISSIONS”这一栏,我们只需选择本科申请“Undergraduate Admissions”中的“First-year Applicants”版块,就可以直接解锁绝大部分申请信息了。
建议大家建立表格罗列查询到的信息,方便后期更新和筛选,尤其是以下信息:
?【招生信息】
学术要求:包括标化、GPA、语言、具体学科成绩、有无补充文书等;
申请进度:重要申请日期、申请材料清单、各步骤缴费要求、学分兑换要求等;
录取信息:往年本科录取率、国际生录取率、新生成绩分布等;
国际生支持:有无签证指导、语言辅导、文化适应服务等;
奖学金/助学金/经济援助:关注一下申请条件、金额、申请时间及政策要求。
?【专业信息】
课程介绍:结合选课组合去筛选专业,关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及学分要求;
科研/实习:理工科专业重点关注一下实验室、项目合作、科研等学术资源;文科专业重点关注一下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项目合作等学术资源;
就业指导:关注学校是否提供就业支持系统,可以享受简历修改、面试辅导等福利。
?【校园生活】
住宿信息:大一新生必须申请宿舍,但房型全看运气,所以要提前了解清楚学校的宿舍类型、申请流程、申请费用及周边环境;
校园设施:简单关注一下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馆等硬件条件;
校园文化:很多同学会忽略这一点,但是了解学校价值观、传统活动、校友网络等,对大家写文书也是有帮助的,美本招生官很看重大家与学校气质是否适配哦;
地理位置:提前了解校园周边环境、交通便利性及生活成本。
现在绝大部分美国大学,都会在视频或直播平台上举行线上宣讲会(Virtual Information Session),各校时间不一,每年3月-8月都会有,甚至有些名校还会举行联合宣讲会,一次性了解多所名校的情况,并且有大概率可以解锁一些官网未公布的信息!
宣讲会一般由【学校介绍+自由问答】这两个环节组成,直接由各校的招生官讲解,一般先分享有关学术培养、校园生活、申请流程和经济援助的详细信息,再现场回答大家的疑问,是最佳的一手信息获取机会!
而开放日则是美国大学直接向学生和家长开放校园、展示学校特色、学术资源和校园生活的活动,通常在特定日期举办,有些还包含了教授见面会、课程旁听、自主参观校园等活动,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大学学习的氛围。
**当然开放日活动更适合目标精准定位在2-3所学校,且有空余时间的家庭。
对于没有机会亲身参与宣讲会或开放日、只能多多收集和参考官方信息的家庭来说,认真研究大学/学科排名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排名/美国本土排名去了解学校的大致定位,通过学科排名去了解所选专业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这也能帮助大家结合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综合实力,筛选出真正适合申请的院校梯队。
优先参考权威性强的四大榜单
目前国际认可度最高的四大榜单分别来自于QS、U.S. News、THE和ARWU,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侧重,大家可以结合起来参考:
QS世界大学排名:侧重学术声誉、雇主评价和国际化程度;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强调科研成果、论文引用率和全球声誉;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综合评估教学、科研、国际化和知识转移能力;
ARWU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聚焦学术产出、顶尖期刊论文和奖项。
同步参考侧重其他角度的排名
除了四大榜单之外,美国当地的学生也经常看一些关注度更高的本土名单,比如:
U.S. News的全美大学榜单和学科榜单;
客观性/可信度拉满的CWUR榜单;
《普林斯顿评论》的全美最具价值大学;
Nature Index 针对大学科研实力的榜单;
Niche发布的全美最佳大学榜单
……
这些排名往往会有一些更突出或更有趣的评估指标,都可以用作参考(当然大家简单关注一下即可,不需要当作必要的筛选标准)。
校友反馈 | 地段/生活
通过前期的海量筛选,相信大家的目标定位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所以第二阶段,建议大家从个人偏好和独立生活的角度出发,了解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信息。
直接在大型视频网站或交流平台搜索各校学长学姐们的评价,往往可以得到最鲜活最真实的反馈哦!大家可以直接搜索院校名称,锁定“xxx学校校园生活”“宿舍room tour”“campus tour”等关键词,还可以搜索“为何选择xxx校”“后悔选择xxx校”等词条,脱离滤镜看到校园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在规划美本留学的时候,除了要权衡学校和专业,也要把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别和特色考虑进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城市,毕竟这关乎到大学4年的学习和生活!
美东也被称为美国的“东海岸”,大家熟悉的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北卡罗来纳州等都在这里,大学普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袭了英国传统的贵族教育理念,注重学术传统,重视校友关系。气候与生活方面,美东地区四季分明,经济发达、交通发达,所以生活便利,课余生活会非常丰富。
美西地区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州,整体学习氛围更加自由和创新,整体来看不像美东那么看重人际关系,工程科学、互联网与计算机是主流。美国西部主要以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有很多旅游胜地,生活便利度也是够的,但交通就没有这么发达了。
当然,学费和生活开销问题也是很多家庭重点关注的内容。
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一年年“水涨船高”,相比之下确实是公立大学和一些文理学院更便宜一些(但和香港、澳洲、欧洲等地比也是高了一大截)。
另外,在不同城市生活,选择住校还是租房,经常外出娱乐还是自己做饭等等,这些因素都与日常开销息息相关,大家可以多方参考,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学校。
就业 or 升学 → 参考投资回报率
大家可以深入思考、大胆畅想:未来对自己有怎样的展望?是回国找工作还是在国外发展?是继续深耕攻读硕博,还是尝试新的学术方向?
大学四年绝对不是学习生涯的终点,而是寻找人生方向的新起点!所以大家择校的时候,也要适当考虑学校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给未来多一份保障,多一种可能!
近几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无论国内外,都有大批企业为了削减成本而控制招聘人数,像Google、Meta、Amazon等龙头企业过去一年累计裁员超过10w人,甚至还传言说硅谷近几年持续裁员已超过40w,并且还在减少校招规模,海外留学生们的就业环境都不容乐观。
所以近几年,世界名校的就业率、升学率和职业发展前景也逐渐成为了留学家庭择校时必须考虑的一项指标了。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与Emerging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通过对全球33个国家中1000+所大学以及多行业雇主、招聘人员及高管的调查,最终联合发布了一份《2025年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完全以市场导向和市场需求为依据
另外,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orbes也曾针对学校的投资与就业回报率,将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进行了混合排名
此外,我们也建议大家提前了解不同学校毕业生的去向,看看这与你的职业或升学规划是否匹配。
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多投身科研、医疗或政府机构;纽约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会在纽约、伦敦、香港等世界金融中心就职;加州理工大学,则是更偏重学术研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博,投身研究事业。
选校之路漫漫,很容易被各方信息“冲昏头脑”!
以下三大思维误区,请大家时刻注意 ↓↓↓
为了保底,同时申请太多学校
有部分同学会因为没有十足把握,一口气申请多所大学,其实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我们在择校阶段只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3所冲刺校,5-6所匹配校,2-3所保底校即可。
不同学校的申请要求自然不同,哪怕是同领域的专业,也可能存在不一样的评估标准。更何况很多学校会要求申请者提交一些附加材料或者附加文书,如果申请太多学校,反而导致精力过于分散,无法精益求精。
跟风参加EA/ED,打乱申请节奏
每年早申信息一出,大家身边一定有很多同学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了,但早申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美本早申的竞争非常激烈,申请人数一直在持续上升。毕竟名校可以通过早申提前锁定优质生源,申请者也可以借此提高录取概率,本质上还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但大家要知道,大学绝对不会降低标准来录取早申学生,甚至可能会以更高的要求去看待申请者,普通学生如果盲目冲刺早申,只会浪费精力。
所以,如果你此刻尚未取得绝对有把握的标化和语言成绩,没有把自己修炼到最佳申请状态,千万不要盲目冲刺早申!
❌ “名校情节” ✔ “曲线救国”
一定有部分同学,存在着申请藤校或TOP20有些吃力,但申请TOP50又有点可惜的尴尬情况。大家往往想“拼”一把,让自己进入名次更高的学校……
NO! NO! NO!
请大家暂时放下“名校情节”,冷静思考:
如果最终因为种种因素落榜了,只能通过RA补录进其他学校,真的甘心吗?
如果努力进入了顶尖名校,但因为学习吃力,硕博反而进去了名次稍落后的学校,真的值得吗?
所以其实,“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策略,我们可以合理制定规划,选择冲刺校和保底校,哪怕与顶尖大学失之交臂,也可以在硕博申请的适合重新与梦校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