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一年级是培养数感的关键期,数感的核心是 “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与数的联系、能用数解决简单问题”。推荐的游戏均以趣味互动为核心,结合一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的特点,分为 “数字认知类”“运算感知类”“生活应用类” 三大类,家长可借助日常场景或简单道具开展。
一、数字认知类:建立 “数与量” 的对应关系
核心目标:理解 1-20 的数字含义,能将抽象数字与具体数量、图形对应,感知数的大小顺序。
1. “实物数数” 大挑战(道具:积木、豆子、零食等)
- 玩法 1:按数取物
- 家长说数字(如 “7”),孩子从一堆积木中快速拿出 7 块;进阶版可反向:孩子拿出 5 颗豆子,家长问 “这是多少?”。
- 玩法 2:“多 1 少 1” 游戏
- 家长摆 8 块饼干,问 “比 8 多 1 是多少?比 8 少 1 是多少?”,让孩子通过添减饼干直观感知 “相邻数”。
- 数感价值:避免孩子死记数字,通过 “触摸、摆放” 理解 “数是对量的描述”。
2. “数字寻宝”(道具:数字卡片、家庭场景)
- 玩法:提前在客厅藏好 1-10 的数字卡片,让孩子寻宝;找到后按 “1→2→3…” 的顺序排成一队。
- 进阶:藏 “数量卡片”(如画 3 个苹果的卡片),让孩子找到后匹配对应的数字卡片(3)。
- 数感价值:感知数字的顺序性,建立 “图形 / 实物→数量→数字” 的转化能力。
3. “身体数字” 游戏(无道具,适合亲子互动)
- 玩法 1:数字模仿
- 家长说数字(如 “6”),孩子用身体摆出 “6” 的形状;或用手指比划(1-10 的手指谣)。
- 玩法 2:“数身体部位”
- 一起数 “1 个鼻子、2 只眼睛、10 根手指”,理解 “1” 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 “1 组”(如 1 双手 = 2 只手)。
- 数感价值:将数字与熟悉的身体关联,降低抽象感。
二、运算感知类:初步理解 “加与减” 的本质
核心目标:不急于背口诀,通过 “合与分” 的动作感知加法(合并)和减法(去掉)的意义,积累 “数的分解与组成” 经验。
1. “积木合分” 游戏(道具:彩色积木)
- 玩法 1:“加法合起来”
- 家长摆 2 块红色积木,孩子摆 3 块蓝色积木,一起数 “合起来一共多少块?”,引导说 “2+3=5”。
- 玩法 2:“减法分出去”
- 共 5 块积木,孩子分给妈妈 2 块,问 “自己还剩几块?”,感知 “5-2=3”。
- 进阶:固定总数(如 8),让孩子尝试不同的 “分法”(1 和 7、2 和 6 等),为 “凑十法” 打基础。
- 数感价值:理解运算不是 “数字游戏”,而是 “数量的变化过程”。
2. “骰子加法”(道具:2 个骰子)
- 玩法:家长和孩子各掷 1 个骰子,谁的点数大就 “赢” 1 分;进阶版:两人骰子点数 “合起来是多少”,轮流说算式(如 3+4=7)。
- 简化版:若孩子不熟悉大数字,可用 1 个骰子玩 “加 1 / 减 1”(掷出 5,说 5+1=6、5-1=4)。
- 数感价值:通过随机点数练习,灵活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
3. “吃糖果” 减法游戏(道具:少量糖果 / 小零食)
- 玩法:给孩子 5 颗糖果,问 “吃掉 2 颗,还剩几颗?”;或 “要剩下 3 颗,需要吃掉几颗?”。
- 注意:控制零食量,重点在 “思维过程” 而非 “吃”。
- 数感价值:用 “生活化场景” 理解减法的 “减少” 和 “剩余” 含义。
三、生活应用类:让数感 “落地” 到日常
核心目标:感知 “数学有用”,能在生活中识别数、用数解决简单问题,建立 “数与生活的联系”。
1. “超市小管家”(场景:超市 / 便利店)
- 玩法:让孩子帮忙 “数商品”(如 “拿 3 盒牛奶”)、“认价格”(指认商品上的数字,如 “这瓶水是 2 元”)、“比多少”(“5 元比 3 元多几元?” 用实物对比)。
- 数感价值:理解数在 “购物” 中的作用,感知 “价格” 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