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从不是历史的馈赠,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能力与智慧去守护并开创未来。”
□本报评论员 于晴
当盛夏的燥热渐渐褪去,莘莘学子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学期。每到开学日,央视《开学第一课》总是让人翘首以盼。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开学第一课》也围绕“铭记与奋斗”展开,为全国的青少年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
铭记与奋斗,一组十分有时空纵深感的词,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细细品读,不禁让人思考:如何让历史的温度融入青春脉搏?如何让先辈的足迹照亮前行方向?
80年前,无数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自由;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正肩负着“强国有我”的使命。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一段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年《开学第一课》,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馆馆长、抗战亲历者后代等讲述抗战故事,通过回顾抗日战争14年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不久,我省举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座谈会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说的一段话:“别把英雄当神仙,他们也会疼、会饿、会想家,只是他们把‘怕’藏起来,把‘责任’扛起来了。”就像面对劝降时,杨靖宇所说:“咱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样的质问,在今天听来依旧动人心魄。英雄亦凡人,他们不是不知生命的可贵,也不是不明危险的存在,但依然作出了无畏的选择。在他们身上,浓缩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承载着社会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也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渴望。而如何让英雄永生?那便是在铭记之后,带着那份感动与激励继续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进行一场庄严肃穆的升旗礼,上一堂传承红色精神的思政课,走进烈士陵园、革命圣地,站在刻有英雄名字的石碑前肃立默哀,把最美的鲜花献给最可爱的人……今年,我省各地许多高校、中小学选择在开学日举行一系列有新意、有深意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也是在引导广大青少年,记得那血与火的磨难,是为了守护现有的光明。毕竟,和平从不是历史的馈赠,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能力与智慧去守护并开创未来。
传承,从不是喊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立足于当下、奋斗向未来的行动中。在今天的时代大背景下去细细考量自身,用自己最擅长和独有的方式发出光与热,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