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核心是打破 “数学 = 枯燥计算” 的刻板印象,让孩子在 “感知数学、运用数学、享受数学成就感” 中建立主动探索的欲望。以下是分阶段、可落地的具体方法,适配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低学段(1-2 年级):从 “具象感知” 到 “玩出兴趣”
低学段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敏感,但对 “游戏、故事、动手操作” 兴趣浓厚。重点是把数学融入生活和玩乐,让孩子觉得 “数学有用又好玩”。
1. 生活场景:让数学 “看得见、摸得着”
数学的本质是解决生活问题,从日常场景切入,孩子能直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 购物游戏:带孩子逛超市时,让他负责 “小管家”—— 算一算 “买 2 块橡皮(每块 3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给收银员 10 元,能找回几元”;用零钱让他练习 “凑钱付款”(比如用 1 元、5 角硬币凑出 4 元 5 角)。
- 时间管理:用卡通闹钟教孩子认时间,比如 “每天下午 4:30 开始写作业,5:10 结束,写了多久?”“周末 9:00 去公园,路上要 20 分钟,几点出门才不会迟到?”
- 空间认知:搭积木时问 “要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块一样的正方形积木?”;整理书包时说 “把课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好”,渗透 “大小、形状、排序” 概念。
2. 游戏化学习:把练习变成 “闯关挑战”
用孩子喜欢的 “游戏机制” 替代枯燥的刷题,降低抵触心理:
- 数字桌游:玩《大富翁》练加减乘除、《数独入门》练逻辑推理、《24 点》(低学段用 10 以内数字)练速算,家长可以故意 “输给孩子”,增强他的自信心。
- 亲子互动游戏:
- “口算接龙”:家长说 “3+5”,孩子答 “8”,再由孩子说一个算式让家长答;
- “图形寻宝”:在家里找 “长方形的物体”(课本、冰箱)、“圆形的物体”(盘子、时钟),比谁找得又快又多。
- 动画 / 儿歌辅助:看《数字积木》(BBC 出品,用积木具象化数字关系)、《数学荒岛历险记》等动画,或学 “乘法口诀儿歌”,用旋律帮助记忆,减少机械背诵的压力。
二、中学段(3-4 年级):从 “运用体验” 到 “建立成就感”
中学段孩子开始接触抽象概念(如分数、面积、应用题),容易因 “听不懂、做不对” 失去兴趣。重点是通过 “小任务、小创造” 让孩子感受到 “我能学好数学”,积累成就感。
1. 实践任务:让数学 “能解决真问题”
设计需要动手操作、思考的小任务,让孩子在完成中体会数学的 “工具性”:
- 测量小项目:让孩子测量房间的长和宽,算 “房间地面的面积是多少”;测量书桌的高度,换算成 “厘米” 和 “米”。
- 统计小调查:比如 “调查全家一周爱吃的水果”,让孩子画 “条形图” 记录数量,算出 “哪种水果最受欢迎”“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 DIY 数学道具:让孩子用硬纸板做 “分数模型”(把圆形分成 4 份,标出 1/4、2/4)、“乘法口诀表” 贴在书桌前,通过 “创造” 加深理解,同时获得自豪感。
2. 降低难度:用 “小成功” 积累信心
很多孩子讨厌数学,是因为 “总做错” 带来的挫败感。家长要主动 “降低门槛”,让孩子多体验 “做对的快乐”:
- 拆分目标:比如孩子不会做 “两步应用题”,先从 “一步题” 练起(“小明有 5 个苹果,妈妈又给 3 个,现在有几个?”),熟练后再增加难度(“小明有 5 个苹果,妈妈给的比他多 2 个,两人一共有几个?”)。
- 及时肯定细节:不要只说 “你真聪明”,而是具体表扬 “这次列算式时记得写单位,很认真!”“这道题你先画了图分析,方法特别好!”—— 让孩子知道 “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允许 “不完美”:比如孩子算错了,但思路是对的,先肯定 “思路没问题,再检查一下数字有没有抄错”,避免一上来就批评 “这么简单都算错”,保护学习热情。
三、高学段(5-6 年级):从 “逻辑探索” 到 “发现数学之美”
高学段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可以引导他们感受数学的 “逻辑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从 “被动学” 变成 “主动探索”。
1. 趣味拓展:打破 “课本局限”
课本外的数学知识更能激发好奇心,让孩子发现 “数学不止是做题”:
- 数学故事 / 谜题:读《数学帮帮忙》《神奇的数学》等书籍,里面用故事讲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