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戴上“北京大学”校徽、唱起《燕园情》,众多新生从此与燕园有了更多的链接。9月5日,北京大学在五四操场举行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来自各个学院的本、硕、博新生身穿别具特色的院衫,共同开启新学期。
新生佩戴校徽。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开学典礼上,有着38年教龄的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45年前初入北大的情形,回忆自己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对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来说,(从内蒙古去北大)和去火星差不多。”一路坎坷到达北大,燕继荣发现自己提前了两天到校。对比今天有家长陪护、亲友接送、准时到校的新生,燕继荣感慨万千,也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一切都被精准计算、精准规划的时代,要如何度过在燕园的生活?
燕继荣表示,无论是大学尝试为学生量身定制课表,还是设置未来教室,这些变革都说明教育正在从标准答案的生产线转向思维碰撞的实验室。他提到,北大历来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北大的训练将支持学生们把梦想变成现实。“站在2050年倒计时起点,2025级的北大学子要有宏图大志,要以国家发展需求标定个人成长目标,使之成为人生航程的压舱石。要以现代价值锚定方向,用未来格局定义人生结局,努力在各个领域重绘世界创新等高线。”
身穿各色院衫的新生们一起开启新学期。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大赋予你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那张毕业文凭,而是终身受用的创新训练。深厚的学科底蕴,卓越的创新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北大教育的追求。北大不承诺让你一帆风顺,但会给你一副望远镜和一把镐头:让你既能仰望星空构想未来,也能俯身挖掘脚下泥土发现宝藏。”燕继荣提醒学生,未来要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知识创新人才,仅仅依赖信天游式的自发成长还不够,学生们将在北大经历和接受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深度锤炼,更是人才的全方位锻炼,“希望诸位受得住锤炼,经得起考验。现在让我们签下这份约定,担起彼此的责任,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新生在开学典礼现场拍照留念。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作为“大家长”,校长龚旗煌向学生们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忠诚报国,锚定奋斗方向。爱国是北大人传承不息的精神火炬。一代代北大师生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初入北大,同学们在规划未来人生时,首先要将爱国报国作为奋斗方向,标定青春坐标。“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同学们将见证和全程参与这个伟大历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中,找准服务国家的方向,在强国建设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展现北大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是求真创新,练就奋斗本领。希望同学们打牢专业基础,摒弃浮躁心态,善于团队合作,为砥砺奋斗练就真本领。他提到,当前,北大建有20个“拔尖计划2.0”基地、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以及2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持续完善多元学业评价体系,鼓励大家追寻兴趣热爱,求真创新、追求卓越。希望大家都能“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在文明传承的“长赛道”把冷板凳坐热,在科技攻关的“深水区”啃硬骨头,不懈奋斗,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三是知行合一,走好奋斗道路。希望同学们主动培养实践能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实践中勤奋耕耘、增长才干。他提到,在校期间,同学们将参与思政实践课、田野调查、“力行计划”“知·行计划”“一带一路”国际调研团等众多实践项目,读懂中国、拥抱世界。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实干家,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