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大美汉字 中华根脉——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正式开幕,121幅师生书法作品集中亮相。展览集中呈现了同学们对汉字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是南京大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
去年秋季,南京大学推出“大美汉字”通识课,这也是综合性大学首创的审美教育课。该课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大美汉字”普及推广中心主任孙晓云领衔开发,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与文学院承办,以南大师资为主,由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一批知名学者联合授课,采用课程讲座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在南大仙林、鼓楼、苏州三校区同步开展,积极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汉字通识课程和美育教学教育的运行模式。
张一诺和她的书法作品
自去年推出以来,该课程凭借独特的内容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迅速成为校园中的热门课程,选修人数已达600余人。文学院古文字专业学生张一诺为展览创作了一幅颜体七律作品,她认为这门课程让她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大美汉字’通识课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带我重温了汉字的深厚底蕴。从何尊上‘宅兹中国’铭文读到华夏文明的源起,在不同书体的笔墨转换中,既能感受甲骨文的刚劲,也能体会小篆的圆润,真正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美感的交融。这门课让我更加坚定,研究古文字既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要有炽热的传承之心。”
参展学生代表、历史学院马来西亚留学生张景胜表示,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深刻体会到汉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独特的价值。“汉字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这种独特性很有魅力。我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有趣之处,从而愿意深入了解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就像苏轼的书法,典雅中透着深意,我们欣赏的不仅是字形之美,更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全面展现“大美汉字”课程的教学成果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