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刚刚开学不久,一些大学新生便吐槽学校宿舍条件差,有的表示“宿舍住人过多,墙体布满霉斑”,有的反映“宿舍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这场关于高校宿舍的讨论已然超越生活琐事,成为审视高等教育温度的窗口。
对于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标准,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新建宿舍参照本科生四人间、硕士研究生两人间、博士研究生单人间的标准规划建设,并要求加大修缮力度,改造提升存量宿舍资源。
然而现实中,不少高校的宿舍配置与这一标准相去甚远。这种“达标难”的背后,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基础保障建设的脱节。部分高校为应对扩招,将宿舍变成“压缩饼干”式的空间拼凑,忽视了大学生每天三分之一时间在此度过的现实。
Z世代的“宿舍要求”,是成长环境塑造的必然结果。他们生长于物质充裕、科技发达的时代,注重生活品质、看重消费体验、需求更加多元。当宿舍仍是斑驳墙皮、拥挤床位的陈旧模样,评论区里“这不是宿舍,是生存挑战”的调侃,折射出需求与现实的落差。
让宿舍配得上Z世代的需求,本质上是育人理念的升级。我们相信,大学生对宿舍的期待绝非“豪华公寓”,而是安全、宜居,更适配年轻人生活习惯。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高校都应该把更多资金用在学生最关心的实事上,而不是搞“豪华大门”等花架子工程,真正用心用情把宿舍建成既安全、实用又具备品质、温度的育人空间。
更关键的是,要多倾听诉求、观照需求。宿舍建成什么样,不妨多听听青年人的意见,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让高等教育的育人价值真正渗透到居住环境和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
上一篇:不会时间管理,成绩只能陪跑
下一篇:孩子:人这一生,越干净,越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