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题库
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
张老师在进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时,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定义,还组织学生通过搭木棍、拉绳子的方式,探究“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张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的教学观念。
A.课程内容即预定的知识体系
B.教学是“壶与杯”的知识传递过程
C.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D.课程评价应侧重甄别与选拔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教学观念的理解。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选项A强调课程是固定、预设的知识集合,教师的任务是传授这些知识。这与张老师组织探究活动的行为不符。
选项B“壶与杯”的比喻是传统教学观的典型代表,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容器(壶),学生是被动接收的容器(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选项C“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精准地描述了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她不仅让学生记忆定义(接受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搭木棍、拉绳子)和联系生活实际(举实例)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建构“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知识的意义。
选项D讨论的是评价观,与题干中描述的教学过程无直接关系。
因此,张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念。
试题二:材料分析题
题目:
阅读以下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
王老师班上转来一名新同学小敏,她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在一次小组讨论中,王老师观察到小敏虽然不说话,但眼神专注,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讨论结束后,王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轮到小敏所在小组时,王老师微笑着说:“我刚才看到小敏同学记录得非常认真,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们请她来补充一下小组的观点,好吗?”在老师和同学鼓励的目光中,小敏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清晰地补充了几个关键点,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此后,王老师经常创造机会让小敏展示自己的笔记和思考,小敏逐渐变得自信,也开始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了。
问题:
1.请结合案例,分析王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两条德育原则。
2.王老师的做法对我们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有何启示?
答案与解析:
1.王老师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案例中,王老师没有因为小敏内向、不发言而简单地批评或忽视她,而是敏锐地观察到了她“认真倾听和记录”的优点。王老师基于小敏细心、善于思考的特点,为她创造了适合其性格的展示方式(先基于笔记补充发言),这正是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
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克服缺点和消极因素。王老师没有盯着小敏“不发言”这个缺点,而是着眼于她“专注倾听、认真记录”的优点(“善”),并通过公开表扬和提供机会,将这个优点作为突破口,帮助她克服了胆怯、不敢表达的缺点(“失”),最终使她变得自信、开朗。
2.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启示:
王老师的做法深刻启示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都在教室里,更重要的是:
要看见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体”是由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和优势领域。教师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更需要给予关注和理解。
要提供多元的机会和评价标准。面向全体意味着要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成功舞台。王老师没有只依赖“主动举手发言”这一种课堂参与形式,而是通过观察笔记、邀请补充等方式,发现了小敏另一种形式的参与,并使之成为她建立自信的起点。这告诉我们,教学和评价方式应多元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才华、获得成功体验。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关键性的支持。教师应持有积极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王老师相信小敏“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通过鼓励、期待和搭建“脚手架”(让她从补充发言开始)的方式,给予了关键性的支持,最终促进了小敏的转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