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多好,稳定、体面、假期多。”这句话曾是无数家长对子女的期待,也是许多毕业生求职时的首选。但现实正在悄然改变——最新预测显示,到2035年,我国小学教师将过剩150万,初中教师过剩37万。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教师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师过剩并非偶然,而是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政策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教师队伍超编:竞争白热化
近年来,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持续攀升。2024年,全国报考教师资格证人数突破1200万,较2019年翻了一倍。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扩招,非师范生也大量涌入教育行业。供需失衡下,教师岗位竞争愈发激烈。某二线城市招聘小学教师,录取比例达50:1,名校硕士、博士扎堆应聘成为常态。
2. 学生数量锐减:学校关停潮
2024年,全国新出生人口954万,较2016年高峰期的1883万几乎“腰斩”。学生减少直接冲击基础教育体系。浙江乐清2024年注销17所学校,河南唐河一次性撤并39所小学,黑龙江10年间关停1900余所学校。学校空置、班级缩编,教师需求自然下降。
3. 制度调整:铁饭碗变瓷饭碗
天津西青区率先打破教师“终身制”,考核不合格者直接不续聘;宁波、贵阳等地试行“末位淘汰制”,垫底教师需转岗或待岗。教师聘用制从“编制保障”转向“绩效导向”,稳定性大幅降低。
面对行业剧变,教师群体需主动适应。业内人士指出,过剩教师大概率将流向以下三个方向。
出路一:转向职业教育与银发教育
职业教育领域正面临师资短缺。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但职业院校教师缺口巨大。以东莞为例,某技工学校2025年计划招聘200名教师,涵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薪资较中小学教师高出20%-30%。
银发教育市场同样潜力巨大。全国老年大学数量已超7万所,课程从书法、摄影扩展到智能手机使用、健康管理。具备特长的教师可转型为老年教育讲师。上海某社区老年大学教师李老师表示:“教老人用手机比教孩子写作业轻松多了,课时费还更高。”
出路二:转入学校后勤部门
当教学岗位缩减,后勤部门成为“兜底”选择。档案管理、物资采购、设备维护等岗位需求增加。杭州某区数据显示,45岁以上未通过考核的教师中,68%被转岗至后勤。但需注意,后勤岗位薪资普遍低于教学岗,且晋升空间有限。某中学后勤主任王先生坦言:“转岗教师普遍积极性不高,但至少保住了编制。”
出路三:下乡支教保编制
乡村教师缺口达42万,为城市过剩教师提供了转型机会。多地推出“编制换支教”政策:教师赴偏远乡村支教3年,可保留原有职称和待遇。云南某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支教教师每月额外享受2000元补贴,职称评审时优先推荐。”对年轻教师而言,支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中年教师而言,则可能是保编的最后选择。
除上述出路外,部分地区试行的“小班化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缓冲空间。传统班级规模从40人缩减至25人,教师需承担更多个性化教学任务。北京某小学教师陈老师表示:“小班化后,备课量增加,但学生关注度提升,教学成就感更强。”据测算,若全国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可间接消化约10%的过剩教师。
教师过剩已成事实,但危机中往往蕴含转机。150万过剩教师并非“包袱”,而是待开发的资源。当基础教育岗位收缩,职业教育、银发教育、乡村教育等领域正张开双臂。对教师而言,与其担忧“铁饭碗”破碎,不如主动打磨“金饭碗”——提升能力、拓展边界、拥抱变化。
毕竟,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唯一不会被淘汰的,是持续进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