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公告显示,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在报考要求上,此次国考主动打破以往35岁的报考门槛,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标志性的一步,引发社会各方好评。
近年来,“35岁就业门槛”屡屡引发争议。这一门槛是如何划定的?回溯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公务员招考年龄不得超过35岁。各类市场主体沿用这一标准,将入职年龄资格设为35岁以下。通行多年的人力资源筛选规则,对优化职场队伍年龄结构、增强体制活力与职场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固化的年龄评判标准,忽略了个体能力的差异化与职场发展的多元化。碍于此项规则,不少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刚跨过35岁,就面临“求职无门、换岗受限”等困境。此外,随着国民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研究生、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入职年龄显著推后,更与“35岁门槛”形成尖锐的现实冲突。
国家选拔行政人才,能力应是第一决定因素。选材的方式与标准、视野与格局,都应当与时俱进。2026年国考放宽年龄限制,首先打破了“唯年龄论”的片面导向,传递出让人才选拔回归能力本位的鲜明信号。让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才有更多机会创造社会价值,也有助于释放整个社会的就业活力和创新潜力。同时,政策精准破解了教育时长与职业时长的错配困境,为较晚步入职场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入场券,留出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不失为实现人尽其才局面的良方。
值得注意的是,国考破除“35岁门槛”还是对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积极衔接。随着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稳步推进,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整体延长。在此背景下,国考适时放宽报考年龄,是通过在制度入口端做出关键调整,让人才成长节奏与退休政策调整同频,从而确保更多人才都能拥有完整、连贯的职业发展通道。
不断贴合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才成长规律,是调整人才选拔与衡量标准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招录的风向标,国考破除年龄限制可以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企业单位重新审视35岁的“入职红线”。逐步淡化年龄歧视,积极重塑社会心理与用人观念,正是国考移除“35岁门槛”的深层价值。最近,四川、上海等地纷纷放宽考编年龄限制。政府部门率先垂范,有助于汇聚破除年龄歧视的强大合力,为建设活力盎然的现代职场提供坚实支撑。
打破35岁这道横亘在求职者心中的无形障碍,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理性就业环境的关键一环。破除“35岁门槛”,就是把职场的机会大门越拓越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