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以下简称:国考)报名拉开帷幕,一项关于“年龄放宽”的新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公告,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相较往年,国考年龄要求从一般要求为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从40周岁放宽至43周岁。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这项政策不仅是招录条件的调整,更是对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传递出打破“年龄天花板”的明确信号。
长期以来,“35岁门槛”成为许多求职者心中的隐痛。不少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中年人,仅仅因为年龄稍长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次国考将年龄上限适当放宽,正是对“唯年龄论”的有力纠偏。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背景下,这一调整有助于盘活社会人才资源,让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看到希望。
从人才发展规律看,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唯一标尺。硕士、博士研究生因求学周期长,步入社会时年龄相对偏大,但他们往往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成熟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需要深厚知识积累的领域,年长者的经验优势尤为明显。让这些“大龄应届生”获得平等的报考机会,既是对他们长期投入学习的尊重,也是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务实之举。
更值得肯定的是,此次调整体现了用人理念从“卡年龄”到“看能力”的转变。在知识更新加速、终身学习成为常态的今天,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远比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更为重要。公务员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需要的是德才兼备、能力过硬的人才。将招录重点放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履职潜力上,这样的选拔机制更加科学,也更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当然,放宽年龄门槛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少数高学历者的就业问题。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价值导向: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晚,任何年龄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这对于缓解社会年龄焦虑、鼓励终身学习、构建包容性就业环境具有深远影响。国考是选拔国家治理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政策导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势必会对其他用人单位产生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破除就业年龄歧视仍任重道远。国考的政策调整是重要一步,但要让“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全社会共识,还需要更多制度保障和社会努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鼓励企业在招聘中摒弃不合理的年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各年龄段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
当人才选拔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的成长规律和时代发展需求,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更优质的公务员队伍,更是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就业生态。这或许正是此次政策调整的价值所在。
开屏新闻评论员 蒋琼波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