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协同高效的毕业生心理支持体系
创始人
2025-10-21 10:58:15
0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当前,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面对就业压力,部分毕业生出现焦虑、迷茫与信心不足等心理困扰。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探索实践看,心理支持正成为稳就业工作的关键支点。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这既是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现实困境的积极回应,也对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提出了系统重塑的要求。高校打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间的堵点,形成制度化、可持续的心理支持机制,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教育全过程,这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为此,高校要花大力气建立毕业生就业心理支持机制,将“稳心”作为前提,把“稳岗”作为目标,推动心理关怀与职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从局部应急到系统长效的整体跃迁。唯有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积极心态中认清方向,在职业探索中积蓄力量,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稳心、稳岗、稳未来。

心理支持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动能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支持制度化的建立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也是稳定保障就业政策落实的重要途径。心理支持是减缓个人焦虑的辅助手段,也是促使学生职业成长,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内在动力。通过价值引导、心理调适,能促使学生对就业形成理性认识、正确态度,积极能动地进行职业选择。

  从教育角度看,就业心理支持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它可以把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贯通融合,在“认识—感情—行为”层面做到协同培育,使学生在求职压力和社会期待间实现心理平衡。通过制度化、专业化心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就业焦虑,优化高校就业服务韧性。

  从长期发展看,心理支持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就业的“软性基础设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面对多种新兴职业选择,不能仅通过推荐岗位、培训技能等方法来解决学生求职及职后的心理适应问题。应把心理支持融入就业全过程,并依靠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及反馈体系,形成“心理赋能就业,就业反哺心理”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就业竞争力的动态平衡、协同发展。

就业心理支持体系建设仍需提质增效

  目前,高校就业心理支持在理念认识、协同机制与服务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的心理服务更多停留在情绪疏导层面,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岗位对接等关键环节衔接不紧,尚未形成贯穿全过程的支持链条。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分属不同部门,信息壁垒较多,导致学生在求职压力、职业焦虑等方面的早期预警与干预滞后。

  在队伍建设上,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既懂心理辅导又熟悉就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员相对稀缺,部分辅导员和教师在应对复杂心理问题时缺乏系统培训和实操经验,影响服务的精准度与持续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支撑水平不高,心理测评、风险识别、个案随访等数据尚未全面融入就业管理系统,信息流动不畅,干预难以精准落地。

  评价机制仍显单一。当前多数高校以活动数量和参与率为主要考核依据,缺乏对干预实效和就业满意度的动态评估,未能真正将心理支持纳入高质量就业的系统工程。整体来看,就业心理支持工作仍处在由经验推进向体系建设过渡的阶段,亟须在理念、机制、资源和数字化工具上全方位提质增效。

以系统思维推进心理支持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

  从“稳心”到“稳岗”,关键在于建立协同高效、持续迭代的工作体系。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心理支持与就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把心理育人理念嵌入就业全过程管理,实现从入学启蒙、能力培养到离校过渡、岗位适应的全链条支持。高校可依托就业服务工作站,健全“筛查—分级—干预—转介—随访”闭环机制,推动心理测评结果与学生画像、岗位画像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精准识别与动态跟踪的双向支撑格局。

  在机制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与部门协同。通过建立由党委统筹、职能部门协作、学院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心理支持、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等要素纳入同一逻辑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共治格局。与此同时,要强化课程融入与实践育人,推动“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心理素质”三类课程贯通建设,形成“教、学、练、评”闭环。

  在技术路径上,要用好数智赋能。通过建设就业大数据平台与智能推荐系统,实现心理状态、求职行为与就业去向的动态匹配,提升服务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可运用算法引擎输出个性化岗位清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求职受阻、焦虑明显的学生开展分层干预与针对性辅导,真正实现“数据识别问题、机制解决问题”。

  在服务延伸上,要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网络。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企业与社会组织应形成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机制,共同织密就业支持网。通过“导师进课堂、企业进校园、项目进课程”等方式,把心理支持与职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求职自信。

  心理支持的本质,是信心的加法、预期的稳定和行动力的提升。只有高校在理念上从“被动辅导”走向“主动赋能”,在机制上从“应急管理”迈向“系统育才”,才能让心理健康成为稳就业的关键变量,为青年学生筑起精神支点、铺好成长之路。

(作者:王苗苗,系潍坊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教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不止金融!揭阳工行跨界联动政企... 近日,工商银行揭阳分行举办中国工商银行2025年金融助力暨“双百行动”科技助力揭西县“百千万工程”活...
猛虎添翼 虎春刚不会想到,20年前略显荒芜的通州光机电园区和一个还不太有名的比亚迪北京基地,如今已成为北京城市...
销量连涨赢得投资热捧!上汽乘用...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迈入“价值竞争”深度转型期,上汽集团以销量攀升展现头部车企的韧性与爆发力,作...
原创 9... 9月50万级别豪车销量榜已经公布,本月销量榜单入围门槛为1896辆,比上个月多256辆。本月看点是奥...
通用汽车Q3税前利润34亿美元... 10月21日,通用汽车交出了2025年第三季度成绩单:净收入达486亿美元,净利润达13亿美元,调整...
原创 媒... 最近,针对小米汽车事故的报道,引发媒体之间的“暗战”,舆论场上的观点也异常撕裂。 根据成都警方通报,...
2025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 设计驱动汽车创新,中国美学引领未来——2025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计专场主题论坛在芜湖举行 当前...
原创 电... 好多从燃油车转过来的老司机,总觉得电动车保养还是换机油那套,其实大错特错!电动车的机油根本不是重点,...
原创 新... 新能源车保养非得回 4S 店?真不是!我那台比亚迪开了两年,前两次傻乎乎去原厂保养,每次都得小一千,...
插混车火了,油混车却没人要?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朋友换车时都选了插电混动(插混)车,而油电混动(油混)车却越来越少人问津?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