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市丰台区凉水河南中轴段的绿地上,一场特殊的课程正在进行:
丰台外国语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袁满像只敏捷的松鼠,双手环抱碗口粗的树干,双臂双腿交错发力,不到10秒钟便攀至两米多高的树杈,引得同伴阵阵欢呼。
这并非顽童的嬉闹,而是丰台外国语学校"乐学公园"课程中的“爬树课”。

爬树课让“捣蛋行为”
变成“生存技能”
爬树,这项看似“捣蛋”的行为,如今已经成为丰台外国语学校的一门“热门课程”。这堂课广受各年级学生欢迎,有的班已经有过半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爬树。
其实,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像袁满同学这样爬树利落的,当然也有攀爬困难的。有的同学抱着树干寸步难移,有的爬了一半就后继乏力。这时候,老师会托举住孩子们,帮助他们向上攀爬,体会爬树的感觉,一点点训练爬树的能力。

攀爬是人类最原始的运动方式。该校体育教师王纯指着公园里粗细适中的树木表示,“学校在研发‘乐学公园’课程的时候,发现公园里的树木粗细适中,既能够承受小学生的体重,也适合他们的体型,就推出了‘爬树’课。”课程不仅能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攀爬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生活中避险的一项技能。“掌握了巧劲儿其实很容易爬上去,已经有不少学生能快速完成爬树任务了。”

“乐学公园”
自然教育的立体课堂
2025年3月,丰台区正式发布《丰台区创建乐学公园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试行版)》,提出以“教育+公园+治理”为核心,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形成一个规划、十项特色校本课、培育百名人才、百个阵地、千场活动的“百园百教师 百校百阵地”建设体系。
未来三年,丰台区将创建“乐学公园”“乐学园地”“乐学基地”三级乐学平台。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学校周边绿地,设立生态营地;在校内,利用校内空间,建设微花园、小菜园。2025年计划建成不少于30处,2026年累计不少于60处乐学公园,2027年逐步实现自然教育户外教室全覆盖。
截至目前,首批33所试点中小学全部与公园结对,区域匹配公园与绿地总面达到453.6公顷。
33所试点校名单
小学

中学

“乐学公园”不是简单的“公园里建课堂”,而是教育形态的重构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太平桥学校对接莲花池公园,丰台五小对接正阳桥街头绿地,丰体时代小学对接大井公园,靛厂小学对接万丰郊野公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对接丰台花园……首批33所校园打破了校园围墙局限,让教育以更灵动、鲜活的形式融入日常,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成为学生乐学的新阵地。
“乐学公园”
重构教育生态的三重突破
“乐学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公园不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成为五育融合的“第三课堂”;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的“合伙人”;社会资源不再是学校的补充,而是协同育人的“主战场”。
从教室到公园的“空间重构”
丰台区以“乐学园地—公园绿地—精品基地”三级育人网络,构筑起覆盖全域的“第三育人空间”。项目启动以来,超90%的学校完成场地基础整治,校内建成31处小菜园、微花园等乐学园地,如丰台五小京铁校区升级“微花园”,设立种植实验室、自然观测站与艺术创作区。33所试点学校结合课程需求,积极推动结对公园与绿地的建设改造。

丰台外国语学校西罗园校区在洋桥东北侧乐学公园举办“我的公园我做主”跨学科实践展示活动。
丰台区园林局安排专业人员与学校共商共建乐学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公园全周期管理,如将石榴庄小微绿地改造为绿匣子魔方公园,将天元郊野公园提升为星象乐学主题公园等。
从“个人”到共建的“合作重构”
“乐学公园”将家庭、学校、社会“深度绑定”,构建起协同育人新格局。33所试点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公园建设、场地维护与课程辅助,如丰台五小组织“千家万盆鲜花祝福祖国”亲子活动,丰台一小角门分校邀请家长动手完成轮胎彩绘与围栏搭建,丰台区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乐学活动招募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工作等。


丰台区第八中学附属小学在御康公园开展“乐学公园”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也推进校社协同,丰台区联合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建立“校外实践与美育基地”,首批骨干教师完成自然教育导师认证。丰台花园、园博园开放创森馆及场地支持教学活动。太平桥学校和成寿寺小学邀请科技企业共同设计举办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展示活动。四合庄小学与育仁里社区共建“生态实践基地”,推动家校社协同从活动参与走向深度共建。
从分科到跨学科的“教学重构”
以“自然教育”为核心,丰台区构建梯度化、跨学科课程体系。
有学校以项目式学习整合多学科知识,推动跨学科教育。如北京十二中开展“生态类融合”鸟类习性观察、“跨学科融合”土壤改良实验、“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融合”中草药种植等特色课程学习。



北京十二中学生进行观鸟活动
有学校通过主题文化活动融汇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如西罗园学校依托口袋公园,分学段开发艺术设计、生态保护与数字化项目,并与中轴文化宣传相结合,形成校本教学特色。
还有学校强化科技赋能,深化“自然+科技”融合。如万柳小学实施“公民科学项目”,学生通过噪声与微气候监测提出社区改造建议。
当童年的足迹被水泥地困住,爬树课如破土而出的藤蔓,攀着树干向上延伸,并提醒我们:教育终究要回归生命本真的模样——在泥土中扎根,在风雨里伸展,向着阳光的方向。随着“乐学公园”的持续建设,首都教育将涌现出更多打破资源边界、融合共生的教育新场景,为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注入更强动能。